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老关家的六零日常>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 第15节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 第15节

  “我要有钱,还能不给你们花呀,这不是没钱嘛!我哪有小明子那脑瓜子呀。咱得认清现实,没事儿,别着急,等我长大地,将来我养活咱全家。”小文哥拍着小胸脯说得特别的自信。
  “可拉倒吧,有哥在,还能轮到你呀。我还是更相信哥。”老姐才不会相信熊孩子小文哥呢。其实吧,明子也觉得士安大哥更靠谱。
  “哎,你还别不信,今儿咱就在这儿立个誓,你俩给我做个证。二十年之后,看我能不能养全家。”小文哥被刺激了。
  于是,十一岁那年的冬天,小文哥在老姐士容和明子的见证下,立下了要养全家的誓言。三十年之后,老姐时不常的就会跟孩子们讲一讲小文哥当年的“英雄事迹”。
  “婶儿,我跟老姐老哥我们仨明年的学费书本费就自理了。”明子三个回家之后,特别得瑟的跟明子娘显摆。
  娘的脸就开了花儿,“好,我闺女儿子都出息了。我高兴。”
  爷爷和明子爹也很高兴,当天晚上,爷爷还烫了一小壶酒喝。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
  关于埋线的问题,哈哈,写这文我是很认真的啊……
  其实前面有一些关于明子娘的描述,都是为了后面的一些事儿做准备滴,嘿嘿……
  几个孩子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路是什么样子的……
  这文写得是关家的日常,所以,女主不会很快长大呀……
  再过几年,有几段很精彩的逆袭和打脸,我个人非常喜欢,只是不知道会被我写成啥样………
  我也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顾向北做男主,因为他后期的身份,不太方便写。而且后面还会出现一个作者本人超级超级喜欢的人物,但是那人的身份更不方更写…………
  哎……
  明天见
  第32章 二姐的命运
  过了年儿,二姐士云就二十二了,不小了。
  有人给她介绍了一门亲事,兴隆镇往东五里路的三门李家屯的李家。那屯子最开始只有三户姓李的人家,得了屯名三门李家。后来发展到几十户的大屯子。但是一多半还是姓李的。
  给二姐介绍的这家,已经不住在三门李屯了,搬到了老都县城的郊外,算是半个城里人了。老一辈儿的都还在屯里,对明子家也是有所耳闻的,知道他们家孩子多,还都在念书,其中还有个方圆几十里都有名儿的神童。
  高官屯日子好过那也是远近有名儿的,小台湾嘛,当初一年没发口粮人家照样儿一个人都没饿死。而且,二姐的漂亮也是出了名的。他家的小子要不是占着半个城里人的名头,介绍是压根儿就不可能给他们提的。关家的女儿,真不是谁都敢惦记的。
  相亲那天,是明子娘带着二姐去的兴隆镇,介绍人是明子娘的远房表亲,跟李家也沾亲带顾,两头儿都能说上话儿,正好他家里就在镇上,双方就在他家里见的面。
  下晌明子娘是等着三姐士敏和士安大哥放学后一起回的家。二姐没有跟着回来。娘说,二姐去李家了,因为双方都对对方非常满意,李家提出接二姐过去住几天,帮着收拾收拾新房子,二姐跟李家的小伙聊得也投契,娘就同意二姐跟着去了。
  明子听说二姐直接就去李家了,那个惊讶呀!娘果然不是一般人儿啊。再次感慨,娘亲大人的思想,似乎比她这个后世人还要先进啊。这年头儿,别说刚相过亲还没有正式订婚了,就是正式订过婚的男女,除了过年过节能见见面,私下里相处的,都没听说过。
  三天之后,二姐回来,哭着回来的。
  李家的婶子在二姐走的时候,跟二姐说,相亲的事儿就当没有过。
  “怎么回事儿?你跟婶儿说,婶儿给你做主。”知女莫过母,明子娘相信以二姐士云的品行,不可能让人挑出来毛病。
  “是二姨家的高老四,前儿个连夜去了三门李家,也不知道都跟李家说了些啥,他家老太太就反口了。”二姐的精神头儿绝对够用,有什么异常她还是可以发现的。
  “那小犊子咋那么坏呢?你等着,我非得骂死他。”明子娘一听是高家老四,就气得不行,那可是她亲外甥,再说了,二姐是他亲表妹,他挑拨二姐的婚事对他有啥好处啊。
  “还找啥啊,黄都黄了,吵吵开了,对士云名声好听啊?”明子爹不让明子娘去吵,因为宋知青的事儿,已经吃过一次被传闻影响的亏了,还能再吃一次亏啊?
  明子娘就气,也恨。一宿一宿的咳嗽。二姐后面哭了几次,因为她跟那个李家小伙两个人算是一见钟情的,相处那几天,也处得很好。二姐走的时候,那孩子送了二姐很远,若不是自己没有决定权,说啥也不会给二姐就这么黄了。
  姥姥也气得不轻,一样都是她的闺女,她的亲外孙子算计她亲外孙女,她心里能舒服嘛。到底到二姨家,把二姨跟二姨给骂了一顿,二姨只是哭。又让那高四儿跪了一天。
  要是那有什么用呢?二姐的姻缘不还是让他给坏了嘛!
  全家的低气压一直到大姐家的小外甥出生才被冲走。三月末,大姐士英生了个儿子,正是春种忙的时候,大姐肚子大了,婆婆没让她去地里干活,跟着婆婆在家做饭,差点儿没把孩子生到灶台边儿上。
  孩子一出生,大姐夫就来给明子娘送信儿,顺便接她去照看大姐的月子,这坐月子的时候,亲妈在身边的地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家里的农活明子娘也帮不上忙,家里的活有姥姥和二姐,所以明子娘不大一会儿就收拾了一身换洗的衣服,把家里一只养了六七年的老母鸡抓起来也带上了,还有从大姐怀孕又开始攒着的两百多个鸡蛋,还有二十斤小米儿,大姐夫的自行车哪放得了那么多东西啊,到底大哥跟学校请了一天假,骑着自行车跟着送了一趟。
  开春之后,明子家不再种那么多的地瓜了,因为地瓜的产量比别的作物高,附近种地瓜的越来越多,已经不好卖了,明子爹合计的一下,决定多种大蒜和白菜。他年年往县里卖筐扫帚还有大黄米啥的,已经很了解县城里的需求了,也有了一些固定的老客户儿,知道大蒜和白菜都能卖得出去。爷爷不在社了,空闲时间多了,伺候地的时间也有了,能种得过来了。
  顾向北肯定还是种地瓜的,别的他也种不了。今年明子又添了十块钱,买了三千棵地瓜苗,差不多能种上七分地了,他家的前后院子加起来,差不多种完了,再在边边坎坎的地方种上些葱蒜,黄瓜茄子豆角啥的,足够他一年的吃用了。他十三岁了,比小文哥还大上一岁呢,在农村,正经半大小伙子,能当大半个大人用了,伺候一个园子,还是可以的。
  而且,还有他叔爷爷和叔爷爷家的叔叔和兄弟们帮忙呢!顾向北会办事儿,去年的地瓜卖了七百斤,剩下的给屯子里帮过他的人家挨家挨户的送,一斤两斤的,是那么个意思,人家也不图他的几个地瓜,主要是知道了这孩子知恩图报。以后就越发的愿意帮他。以前他还小,顶多能帮着打打水,扫扫地啥的。
  最终自己只剩下了一百多斤地瓜窖了起来。混着野菜做粥喝,这一年倒也能混个八分饱了。
  小文哥已经跟顾向北的关系很好了,都调到一张桌成同桌儿了。顾向北总是很忙,忙着捡柴禾捡粪肥啥的,小文哥时不时的就带着他的那一群儿小跟班帮着忙活。顾向北在学习上对小文哥也多有督促,小文哥的成绩已经到了班里的中游十五名左右了。明子娘对顾向北是越发的认可,常叫小文哥多帮帮他。
  明子跟老姐已经基本不去掺和男孩子的事业了,明子只提供了地瓜苗了事。别的不管。只等秋收之后分钱。
  春耕忙完之后,明子爹到底借了生产队的马车,拉着一大家子去了大家家看小外甥。明子去之前,还特意跟老姐两个人到镇里的供销社给小外甥买了一块棉布留着以后做衣服。还一人花了两块钱给大姐买了两盒麦乳精,两袋葡萄糖。也不知道大姐能不能喝,反正供销社那售货员说是营养品,她俩就买了。
  有钱了,就是不一样哈。
  小文哥没给买东西,但是她给大外甥做了好几个玩具,都是他自己用木头刻的基本看不出来是啥,他自己非说是小猫小狗的木头嘎达。跟大哥那做得惟妙惟肖的完全没得比。
  三姐给买了个拨浪鼓。二姐给做了虎头鞋。
  反正人人都没空手儿,就尽自己的能力准备了礼物。
  加上明子姥姥和二姨,满满当当一大车,做了十个人。只爷爷没去,在家看家了。说是等着孩子百天以后,天气也热起来了,大姐回娘家的时候再看重外孙,不着急。
  大姐夫人逢喜事精神爽,再加上第一胎就是个大儿子,走路有发飘了。不过这时候的人,也是真怪,大姐夫明明都那么高兴了,却从来不帮着大姐照看一下孩子,也不抱一抱哄一哄啥的……
  入秋的时候,大房身老屯明子一个同族的叔爷爷又给二姐介绍了一门亲事,是在镇里粮库上班的米家,吃红本儿的。家里条件好,就那一个儿子。就一点不好,米家儿子长得有些丑。
  丑不丑的,明子娘是不太看中的,主要还是得看人,二姐也是那个意思。明子家这边儿就同意接触看看。
  这一次去相亲,不光是明子娘和二姐去了,大房身明子的老姑奶也去了。
  可能这就是二姐的命吧,老姑奶这一去,这门亲就没相成。据说,米家那儿子长得确实不怎么样,个子也不高。但是呢,人极齐的精明,也会说话,有眼色。就后世的话说,那就是个情商极的人物。明子娘就有些下不了绝对,这样的人,未来是不会差的,又是吃红本的,除了外表不好,别的真挑不出来啥毛病。
  二姐也犹豫,她自己长得好看,反而对别人的长相没那么在意了。再一个,她也二十二了,跟大姐当初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再不订,就不好订了。就想着,差不多就行了,没啥挑的了。
  但是呢,老姑奶说啥也不同意,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同意,就说凭得二姐这样的人品样貌,咋地也不能找个长得那样的啊。
  因为老姑奶实在是坚决,明子娘原本就有些犹豫,二姐呢,也是五五开,有人支持,她也就同意了,这老姑奶明确的不支持,她也就算了。
  就这样,这门亲事,又没成功。
  后来,听说米家儿子娶了百十里外苇子沟镇的一个姑娘,比二姐长的还要好看,各方面条件都比二姐还要好。很多年之后,靠着对粮食行业的了解,辞了工作倒腾粮食,挣下千万身家……
  可能,这就是二姐的命运吧。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
  新鲜出炉,刚码出来还没有两分钟……
  晚上见
  第33章 一年又一年
  这一学期结束,明子就小学毕业了。再开学,就上初一了,还是跟老姐一个班,十岁的初中生。
  初中要到兴隆镇里去上了,高中也在兴隆镇上,两个学校离着没有半里地。家里的自行车平时明子爹不用的时候,就是大哥带着三姐上学时骑的。这下子明子上初中了,三姐就没有顺风车坐了,肯定得先可着明子。
  初中是面向全兴隆镇的学生招生的,十二个大队呢。初一有三个班,每个班三十多学生。开学的那天,恨不得全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来初一二班参观明子,明子坐在班里,真成了动物园的动物了。
  二班的班主任严老师四十多岁,有点儿显老,带着眼镜,穿的衣服上打了好几块补丁,还稍稍有点驼背,看着比明子爹还要年长。老先生很和蔼,据说是兴隆镇中学教学的头把交椅,一见到明子就眉开眼笑的。等上了几天课,提问过几回明子之后,对明子就更满意了,明子平常总逃课去初二蹭课听,他也不说。
  老师们都特别爱提问明子,好像明子回答问题的样子能让他们特别满足似的。
  这一年,刚好有个教育回潮,学校里教学不再只是做个样子,糊弄糊弄,大部分时间都是搞各种运动啥的。终于开始教点儿真正的知识了。开了物理,化学课程。不过都是初二才开的。明子不记得这种制度能持续多久,□□还有两年多才能结束呢,估计也就是昙花一现的事儿。所以,她总是想办法去蹭初二的物理和化学课。老师们都很乐意教她,一个爱学习的小神童,谁不乐意教啊。
  说起来,明子是真不擅长理科,前世她那物理化学就学得很让人崩溃了,好在,这时候教得粗浅,不然,她那神童的人设,真是分分钟就要崩塌。
  之所以非要蹭着物理化学课学,是明子真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时候,都考啥。也没想好到时候,她要学哪一科,只能在自己的弱项上多做些准备了。
  这时候的初中课程,真心是不难,都没有后世小学三年级的奥数题难。明子还可以应付。但是也不能像过去那么轻松了,在学校要认真听课,回家也得做作业了。
  秋天的时候,生产队地里的收成越发的不好了。大地里的玉米苗,有的两棵中间能隔上一两米去,下粪肥也下得少,谁都不积极的干,那粪肥都故意的洒到外面去了,还有路上的。都被各家捡回去下到自家的自留地和开荒地里去了。
  高官屯的大地产量相比于别的生产队来说,是特别的低,因为都顾自家了,自留地和开荒地的产量可是高呢,比产量最好的生产队都高。
  高队长因为是粮食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被大队里批评了好几次了。他也没办法啊。这积极性的事儿,没法整。
  实在是没招儿了。秋收结束之后,全屯子的老少爷们儿一合计,把地分了吧,分到各家各户,大家伙一样的干活儿,既不浪费地,也不浪费人工。
  于是,屯子里的地,按人头平分,有一个算一个,不管大人孩子,一人一份儿。说是分地了,其实只是划分各家该负责的区域,种什么粮食还是生产队里统一安排,只是秋收的时候,各家的收成就算是自家分到那一片的。对外也是要绝对保密的。不管谁来问,肯定都是统一口径,就是大家的积极高了呗,上面的宣传做得好呗。
  明子听爹回来说分地的事儿,都惊讶得不行不行的了。这才七四年哪。高官屯这也太牛,太敢干了。后世的人,谁不知道小岗村呢,那可是里程碑似的地方。她这种死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都知道包产到户。虽然说她不记得是哪一年,但肯定不是这么早就是了。
  明子是越来越觉得,高官屯真的是开挂了。从她穿过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就觉得高官屯是这时代的bug,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一直就没减少过。
  不管了,只当是穿越人士的福利吧。
  明子娘入冬之后,咳嗽得越发严得了,到县医院看了,说是气管炎,肝也不好,要住院调理。那就住吧。二姐在医院护理了半个月。大姐抱着孩子回娘家,一边儿带孩子,一边儿照顾家里。一直到进了腊月,娘才出院回家。
  明子娘这一病,又花了两三百块钱。家里今年又还不完三姐住院欠下的债了。
  顾向北的园子里这一年出产了两千五百多斤地瓜。大丰收了。明子分到了两百六十块钱。
  他自己留了五百斤,剩下的钱,足够他的花销和第二年买种苗的钱了。明子与他说好,之后,不再分他的收成。
  顾向北当时没说什么。明子只当他是同意了。
  老姐因为这一年没再帮着干活儿了,明子分给她钱的时候,死活不要。小文哥看老姐不跟着分钱了,他也不要。
  明子没办法,跟娘说了,明年家里所有孩子的学费都她交了。这年头儿学费一年就几块钱,五个人加起来才二三十块钱。娘也知道她手里有钱,就同意了。但是娘也跟明子说了,让她把钱收好了,别乱花。
  过年的时候,明子买了布给家里每个人做了一身儿的确良的衣服,也包括了大姐一家三口的。娘和大姐二姐都批评她乱花钱,明子只是嘿嘿笑,也不反驳。
  七五年的夏天,三姐士敏和士安大哥高中毕业了。
  这时候上大学,得推荐。关家哪有那个背景能让孩子被推荐上大学啊。毕了业,俩人就回家了。第二天,拿着锄头就上地锄草干活儿。
  三姐还好说一点,虽然干活慢,但是身体没毛病啊。大姐英子结婚之后,又是二姐接的妇女队长,带着三姐干活儿,也没什么,再说,地都分了,干多干少的,也没人管了。
  大哥自小体质弱,虽然一直也没生过病,但就是看着弱。可是也是他长得太白净了,一米七五的身高,又瘦,看着就不结实。从小就是家里长辈的眼珠子,也没干过啥重活儿。家里哪舍得让他就回家种地啊。
  大哥本人也是不想读了十多年的书最后回去抡锄头的。所以,七月份,部队下来招兵的时候,他就报名了。这个年代,农村孩子,想要离开土地,当兵几乎是唯一的机会。
  大哥报名参军也没跟家里说,爹娘和爷爷都不知道。
  “嫂子,你家大儿子去兵哪时候走啊?”还是一个表出去三千里的表亲,在镇上的砖厂上班的牛江,路过高官屯,正好明子娘在院子里摘豆角,就问了一句,明子娘才知道大哥报名的事儿。
  “去啥兵啊?”明子娘还不知道啥回事儿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