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架空>旅明> 第342章

第342章

  看到一个穿红戴绿,肥头大耳的中年婆娘从堂屋出来,于承德二话没说冲上去就是一刀。不等一旁目睹了惨案的小丫鬟张口尖叫,一把滴着血的军刺就搁在了她的脖子上:“说,抓来的女子关在哪?”
  小姑娘也是个妙人,她先是伸出颤抖的手指了指厢房的门,然后双眼一翻,就地晕了过去。
  就在这时,收拾完泼皮的渔夫也有4个从外院跑了进来。于承德看到他们后,指了指打头的侄子喊道:“出水随我来,你们几个去堂屋找银子!”
  “咣”的一声厢房门被踢开,于家爷俩冲了进去。进屋后定睛一看,发现自家女儿嘴里塞着布,双手被反捆在床脚,正眼泪汪汪的看着他们,嘴里不停呜呜叫着。
  三妹是个典型的渔家女孩,圆脸,大眼,小麦色皮肤。于家最小的孩子就是她,如今只有十五岁。女孩子家没有起名这一说,从小就叫三妹。
  由于王福气原本的算盘是将三妹卖去镇上的青楼,所以小姑娘被抓来后倒没吃什么苦——人挨了打的话,“品相”就不好了,会被老鸨子砍价。
  于承德闯进屋后,一把扯掉三妹口里的布条,然后割断她手脚上的绳子,将哇哇大哭的女儿扶上了于出水的后背……手脚酸麻,又饿又惊的女孩这会只能靠人背着走了。
  冲出厢房后,于承德一边护着侄儿往外走,一边对着堂屋大喊两声,示意里面的人别再折腾了,赶紧跑路要紧。
  几分钟后,当三人来到大门口时,身后两个背着花布包袱的渔夫也跟了过来。而与此同时,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断后的人也在王福气家的后宅放起了火。
  在大门口稍一休整,等断后的小子跑来后,7个人齐齐发一声喊,伴随着浑身的鲜血和后宅里冒出的黑烟,冲出了王福气家的大门。
  ……
  埕尾村的那座破烂木码头上,两艘没有下锚的渔船正焦急地等待着归人。
  按照事前计划,所有村里的老弱此刻都集中在了大一点的青鱼号上:一旦于承德他们没有归来,那么猴子就要负责将于四宝和其他人带去大员……也算是给老于家留了后。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老弱们等到下午六点钟的时候,埋伏在村口的一个少年终于手舞足蹈地跑了回来:“于大叔他们回来啦!”
  不久后,两艘船便扬帆起航了,目的很明确:在天黑前赶到鸬鹚岛先。
  第259节 一波未平
  两条渔船赶在天边最后一丝夕阳落下之前,来到了鸬鹚岛那个熟悉的小海湾里。现实就是这么讽刺:昨天大伙还在这里招财进宝,今天就变成了丧家之犬,来到这里避难。
  在已经变得漆黑一片的夜色中,站在船头的于承德先是回头望了一眼渔村的方向,然后又低头看了看脚下——海底就是那艘给他带来财富和灾难的沉船。
  长叹一声后,他放下了愁思:事已至此,再纠结又有何用?现如今大伙都成了大明朝张榜缉拿的逃犯,已然没了回头路,还是老老实实筹划前路的好。
  想到这里,他又转头往东方无尽的海峡望去。真正的危险还在前方……两条破烂渔船要想穿过海峡,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冒险。
  第二天清晨,“总吨位”还不到400料的两条渔船,便义无反顾地向着东方启航了。从鸬鹚岛出发后,用不了一个时辰,船队就来到了莆田外海的最后一处地标:乌丘屿。
  此处是由两块小岛组成。在后世,这里是国共双方的交汇点,湄洲岛上的守岛士兵,经常可以用望远镜观察到乌丘屿上的同行。
  而当17世纪的渔民于承德来到乌丘屿附近后,看到的只有荒凉的两块小岛。没有灯塔,也没有军营,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再也不会有地标给他做参照物了。
  船队很快就调整好方向,驶离了乌丘屿。一个小时后,即便是天空万里无云,于承德他们却再也看不到任何小岛,放眼过去,四周围尽皆是茫茫大海,两叶孤舟漂浮在其中,顽强得向东方驶去。
  ……
  眼下正是南风强劲的9月,渔船在离开岛屿视线范围的最后一刻调整好帆向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只要风向一直保持不变,那么渔船上的人就会在明天某个时刻,看到台湾岛的某一处海岸线。
  在次一等的情况下,如果风向变了那么一两次,并且不是太剧烈的话,那么于承德他们还可以凭借经验和记忆来调整帆向,保持一个大体航向。
  最坏的情况就是乱风。只要有几股乱风刮过,没有gps的渔民立刻就会失去航向,这时候就只能任由船只随波逐流了。
  大概是上苍对苦命人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当于承德他们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一天后,下午5点左右,天色突然变了。
  原本晴朗的天空渐渐堆积起了浓云,天地间逐渐昏暗起来。而船夫们最怕的情况也随之到来——乱风。
  乱风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将两条渔船上的人彻底陷入了绝望:昏暗的海天之间,他们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次帆,船只的航向早已迷失,逃人们现在真正成了无头苍蝇。
  有个岁数不大的渔夫甚至当场嚎啕大哭了起来。
  “混账,你爷爷我还没死呢,号个屁丧!”于承德及时用怒吼稳定了军心:“风浪不大,咱们手里有银子,不拘被风吹到何地,总归有生路,慌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