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历史架空>旅明> 第337章

第337章

  好在某势力对于马口铁的需求一时半会还不急迫。
  罐头这种玩意,最主要是用来进攻的:士兵在无后勤的野战状态下,罐头就是大杀器了。
  然而纵观全局就会发现,当前穿越势力的所有战斗都是在沿海地带进行。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已经进入大明体系的“游击将军”麾下的士兵,都可以在战场得到充足的后勤供应,不会出现孤军深入千里奔袭这种桥段,所以罐头这种奢侈品可以先缓缓再说。
  ……钢厂的产品结构就是这样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铸铁,球墨铸铁和钢材的生产份额都会固定在50:30:20这个数字上,即便日后钢厂扩建,这个比例也很难改变。
  整个窑区最核心的钢厂和机械厂巡视完后,姚浙生和邹国庆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姚浙生继续去发电厂当巡查大员,而邹国庆则打道回府办公——皇城二楼的那一票大佬办公室中,有他的位置。
  ……
  “哗啦”一声,于四宝从清澈透明的海水中钻出了头。任由满脸海水流淌,年轻人也顾不上擦拭,而是哇哇大叫着在海面上挥动着双手,往不远处的一艘渔船游去。
  来到渔船边,于四宝先是把手中的物事扔上了船,然后像狸猫般顺着一根垂下的麻绳蹿上了船舷。
  船上的几个渔夫正在头碰头的研究着年轻人扔上来的物事。而一个身材高大,40来岁的红脸膛的汉子则手拿一件粗布长袍,一等年轻人跳上船,便急忙用长袍裹住了自家儿子赤裸的身体:“小心些,莫要着凉。”
  这汉子是于四宝的亲爹,名叫于承德。
  于家是莆田沿海的一户普通渔民,于承德就是脚下这条破渔船的船主。这条名叫青鱼号的渔船有200料,船上的渔夫都是来自同一个渔村。
  而青鱼号此刻停泊的位置,正是当日特遣舰队和郑芝龙船队大战的鸬鹚岛岸边。
  被于四宝扔上船的,是一把产自于窑区机械厂的军刺。这款军刺是机械厂最早生产的粗钢军刺,样式是仿造的美军m9军刺,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加长了刀身,另外取消了背齿。
  而拿着已经有了锈斑的军刺正在一条咸鱼身上试刀的,则是于四宝的堂兄:于出水。看到四宝上船后,于出水兴奋得对他喊到:“四宝,这是把宝刀啊!”
  一边说,于出水一边狠狠对着挂在绳上的咸鱼削了过去,小腿粗的咸鱼应声而断。
  “爹,下面那条船准定是海商的货船,船上都是富贵人!”于四宝这时顾不上搭理堂兄,只见他兴奋地从粗布袍子中伸出一只手来,手心里是一块约莫有5两重,早已被海水氧化成黑色的银锭。
  第255节 原始打捞
  于四宝是船上岁数最小的一个,年纪只有17,比他的堂兄于出水整整小了6岁。
  15岁就跟着自家老爹出海捕鱼的于四宝天赋异禀,在潜水方面无人能及,憋一口气就能下海底捞蟹。
  今儿个大伙是跟平日一样扯帆出海的。于家所在的小渔村就在莆田沿海,距离鸬鹚岛大约有20公里的海路。青鱼号一路撒网捕鱼,不知不觉就到了鸬鹚岛附近。看看天色也不早了,于承德就下令去老地方靠岸避风,准备等明日一早再回航。
  船停在大伙经常避风的一处小海湾后,渔夫们继续开始了辛勤的劳动:鲜鱼被捕捞上船后,渔夫要随时随地处理这些收获。否则的话,在南方平均20多度的高温下,生鱼很快就会腐败变质。
  这就是问题所在:出海的渔夫没有冷鲜车和顺风快递,他们没有能力将鲜鱼送上老爷们的餐桌。这些鱼必须要经过初级加工后才能保存下来,譬如风干和腌制。
  ……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种。
  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的渔民们正在冰冷刺骨的北海,挪威海和冰岛周边作业。寒冷的海域中出产脂肪丰满的大西洋三文鱼和大西洋鲱,而半年见不到阳光的北海地区,天然就是一个大冰箱——这就是北欧人为什么坐在家里就能吃到冰鲜鲑鱼的原因。
  这种天然冰鲜的方式在温带地区是做不到的。所以居住在东亚的汉民族,哪怕是沿海城市里的富绅阶层,最终还是被迫养成了吃淡水鱼的习惯。人们的选择顺序是:宁可去吃多刺的新鲜淡水鱼,也不愿去吃咸鱼。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即便是人类发明了冰箱后,矛盾依旧存在,只不过转移了——不吃海鱼的原因变成了价格。
  除了富人们得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饮食结构改变外,广大的屌丝们依旧只能去吃剁椒鱼头和被各种浓厚调料熬煮的淡水鱼……上百元一盘的三文鱼刺身,不是穷人能吃得起的。
  ……
  青鱼号上的渔夫们在泊船之后,借着夕阳的余晖,开始了腌制咸鱼的工作。所有捕到的鱼都要开膛破肚取出内脏,然后再用盐粒抹遍鱼身。
  闽地缺盐,于承德他们现在用的,是村里偷偷用铁锅煮的一点私盐。即便是这样,盐的数量还是不够,所以一部分鱼要挂在绳缆上做成风干鱼才成。
  每当这个时候,于四宝就会脱成赤条条的样子,然后一头扎进海底去玩。
  鸬鹚岛附近的礁石海岸,海水清澈无比。而今天当于四宝扎入海底后,却隐约在水下看到了一处黑乎乎的影子。憋着气又斜斜往下潜了十多米后,于四宝看到了一条倾倒在海底的福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