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183节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183节

  的确可称一句英雄!
  正在喝酒的人将酒水洒在地上,隔着遥远时空,当做是祭奠。但也深受本时空兵祸的人哼哼两声: 这天底下的兵都一样,打仗之外,也没干啥好事。
  旁人看得更多,摇摇头: “仙画中出现了好多次了,我看后世百姓和他们的关系倒是蛮好的,很是尊敬。或许,他们就像是传说中的岳家军,令行禁止,从不骚扰百姓。
  岳家军, “冻死不
  拆屋,饿死不掳掠”,古代历史上唯—一支有着优良作风的高素质军队。骂的那人顿了一下,倒是不出声了。
  而军营中的士兵和将领们对这个的感受更深。
  有士兵撞了撞身边的同袍: “那大大的碑,是不是拜祭那些死掉的士兵的?”
  “应该是。”同袍羡慕极了。
  所有的人都羡慕极了: “朝廷立的,那香火肯定很旺。”
  享受后代千秋万代的供奉,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死后成为孤魂野鬼。未央宫中。
  卫青忍不住对汉武帝提了一嘴。
  刘彻沉默了一瞬,最后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确值得纪念。”他又不傻,立刻就想到了这绝对是提升士气的好办法。啧啧,朕怎么一开始就没想到呢?后世的那些管理者们脑子倒是灵活。
  其实,有什么想不到的呢?
  无非是把人当自己人看,和把人当成工具与奴仆看所造成的思维区别罢了。太极宫中。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所有人都在心中默念这句话。
  “人民。”李世民感叹, 民贵君轻,后世倒是把这句话践行得非常的彻底。彻底到让他都觉得有些害怕。
  【和咱们相比,国土面积排在第一的俄罗斯,就叫毛熊好了。他们虽然面积大,资源丰富,但也有着自己的劣势。】
  毛熊的领土横跨欧亚大陆,但都位于北方。
  【首先就是太冷了,大部分地区都位于高纬度,导致大部分国土都是雪原,地广人稀。】
  【他们最冷的城市雅库茨克,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六十多度。这样的气候显然是无法开展农业种植的。不说种下去能不能活,常年冰雪导致的冻土可以崩碎锄头。】
  【但是,这里出产钻石,所以可以弥补农业方面的不足,让当地人可以保障生活。】【在那里,水果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雅库茨克的冬天,只有一片白茫茫。
  所有的建筑物仿佛被冰棱覆盖,一层又一层的坠下来。阳光被乌云遮蔽,一遮就是几个月。
  连雾气似乎都变得实质化,让视野范围只限于附近几米。
  室外很少能见到人影,即使偶尔几个也是裹着厚厚的皮草和羽绒服,呼气成霜,眼睫毛上都结了厚厚的霜。
  为了防止冻疮,一到冬季,每次都只能在外面停留几分钟。
  … … …
  虽然只是影像,但所有的人似乎都觉得那风雪就围绕在自己的身边,忍不住打了个寒蝉,顺便又把衣服给拢了拢。
  嘟嚷道: 这么冷的天,他们怎么活啊?
  要是把她给扔到那边去,那还不如赶紧死了重新投胎算了。她可太怕冷了。
  烧炉子吧?我看那周围山林很多。
  北边可以烧炕,外面冰天雪地,但里面可暖和了。要不是没那手艺,我都想在家搞一个。“可不是,最近是越来越冷了。”
  西晋。
  第一次接触仙画的裴秀简直像是坠入到了知识大爆炸之中,刚刚才接受地球是个球体,现在又是一系列的轰炸。
  若非裴秀本身是个学霸,他估计早晕过去了。他正在理解纬度这个概念。
  似乎在地球上,越高纬度的越冷,那是不是越低纬度就越热?可为何在地球的最底端,同样显示一片冰原?
  【冷都不算是最致命的问题,一开始阻碍它成为超级大国最致命缺点的是缺乏通往外海的港口。】
  【没有港口,怎么发展经济?】
  【货运全走陆地?且不说一片冰原交通不便,就算是有咱们基建的能力,陆运的成本也比海运要高多了。】
  【毛熊还没扩张的时候,出海口只有北冰洋那一片。有和没有没啥区别,因为天气一冷就结冰,除了破冰船没有船只可以靠近。】
  【回顾这几百年的历史,毛熊的战争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不冻港。】沙俄士兵和哥萨克骑士们雄赳赳气昂昂赶赴欧洲战场。
  18世纪,他们打败了瑞典王国,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并且建立了圣彼得堡。几十年后,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又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和黑海沿岸。但是这俩海域都只能算是欧洲内海,并且邻居众多。毛熊的船依然很难通过这俩海域进入到外面广阔的大洋。
  【不单单是西边,毛熊对于东边更是早就虎视眈眈。】
  【一开始的时候,清朝还挺强,也算是帝国了,控制的疆域其实和巅峰时期大唐差不多。两边交战了
  好几次,都是以清朝获胜。】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也让出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上待议区,总共有330万平方公里。】
  【苏武牧羊的北海最终成为了现在毛熊的贝加尔湖!】
  路小柒放了《尼布楚条约》之前和之后的清朝疆域图对比。
  拱手出让的土地在这片图上并不算大,但是待议区的面积就很大了。从北冰洋到白令海峡,勘察加半岛到乌第河,襄括了毛熊的整个太平洋沿线海岸。
  这里面就包括了贝加尔湖和海参崴。
  在地图上,北海的名字变淡,重新演变成为了俄文的贝加尔湖,海参崴则变成了符拉迪沃斯托克。
  … … …
  莫名被cue到的年轻苏武一脸茫然: “……是我吗?”但是为什么我跑到北海去牧羊了?“可能只是同名同姓吧。”他放下了心。北海,现在可是匈奴的地盘。
  汉高祖时,娄敬出使匈奴,代表大汉与其分土定界,约定以北海为界,分居南北,互不侵犯。当然,匈奴可没守约。
  苏武想到这里,忽然又嘶了一声:莫非,之后是他出使匈奴了?然后估计在匈奴那边没讨到好,就给发配到北海牧羊去了?
  他倒是将历史上的真相猜得七七八八。
  苏武满面愁容:急,我是不是现在就要适应一下冰天雪地的感觉?未央宫中。
  刘彻正在听刚进宫的桑弘羊讲解商贸知识: “就像是河运一样,如果在大海上航行能像是在河上航行一般,那大部分的商人肯定要选择走海运。
  路途更短,成本更低,遇匪的几率也会更小。
  即使是山中能够修路,但投入的前期成本也会过大,而且动辄需要修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期还需经常维护。
  刘彻若有所思: 所以这港口的确是很重要。除了商贸之外,还有军事意义。
  否则,秦朝也就不会先修郑国渠,再修灵渠了。同一个道理。
  桑弘羊精神一振: “非常重要!陛下,一定要尽快发展海运….…”
  已经积累下一摊子事情的刘彻揉了揉太阳穴,面无表情: “先看仙画,此事
  稍后再议。”唐朝。
  李世民正在懵圈:朕那么大一个北海呢?!
  几十年后的武周,武则天则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生出了兴趣。不知这位女皇的人生历程和成就是什么样的。
  太平显然也注意了: “看来,这西方,女王还真不是一件稀罕事儿。之前英国也是女王。”武则天看了她一眼,自然知道自己这女儿心中在想什么。她在心中感慨,太平倒是赶上了好时候。
  武则天温言对太平道,意味深长: “女皇或是男皇,归根究底,还是要看这人有没有治国的能力。
  【《尼布楚条约》完全不是在屈辱的情形之下签订的,甚至在签约的时候咱们也是处于强势的一方。】
  1689年。
  索额图代表清朝出发往尼布楚,和沙俄开始谈判。
  第一天,沙俄的达洛文率先发难,谴责大清出兵,挑起事端。索额图冷笑一声,历数沙俄入侵边境的次数。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第二天,达洛文道: “我们应该以黑龙江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大清。”
  索额图不为所动: “我们应该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为界,你们需归还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漫天开价,坐地还钱,僵持了好几天。索额图急于达成协议,甚至让步到了以尼布楚为界,但达洛文太过贪心,依然不松口。
  最后一日,索额图直接让清军渡河,封锁尼布楚,又包围了雅克萨。同时,尼布楚周围的居民不满沙俄压榨,起兵投靠了清军。
  大军压境。
  达洛文迫于压力,终于答应了条件。
  【索额图为什么这么急?】
  【因为那时候清朝内部还面临着准噶尔的威胁。康熙想要快点和毛熊达成协议,然后抽出手好解决准噶尔。毛熊若是与准噶尔联手,就比较难搞。】
  清朝八旗骑兵与准噶尔的骑兵在西北的大草原上交战。与传统战役相比,这时候的战役已经有了火炮和□□的参与。准噶尔的□□装备率达到了40%。
  清军采用火炮开路。
  一炮轰过去,人仰马翻。
  如潮水一般的骑兵再举着□□和弯刀冲了过去。路小柒放出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图。准噶尔在明朝的时候被称为瓦刺。
  顺治三年,准噶尔部归顺大清,但很快,噶尔丹就自立为汗,建立准噶尔汗国,想要叛出清朝。
  准噶尔汗国地盘最大的时候,包括了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西部地区。还有现在的哈萨克斯坦,还有阿富汗部分地区。
  是一股极强的势力。
  【还有就是让出去的那几十万平方公里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太远了,基本掌控不到,而且那边也没什么人烟。】
  【作为交换,康熙换来了对外蒙古和外东北地区的控制,这是更让他看重的东西。】
  明朝。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版图,又看了看清朝的版图,长吁短叹。
  这还是差距有点大的。
  他看向朱棣,语重心长: “老四啊,咱们大明,也不能差得太多啊。”朱棣:…….父皇放心,儿臣一定尽力。他对瓦刺这个词非常的敏感,简直恨得牙痒痒。
  瓦刺在元的时候还只是蒙古的一支,后来元灭了,它吞并了其他派系,势力逐渐扩大。大明虽然将蒙古人完全赶出了中原,但并没有全灭掉他们。
  他们依然还盘踞在漠北之地。
  没想到居然到了几百年之后,它还能成为华夏大敌。
  朱棣在心中暗道,等他登上帝位,一定要开启北伐,将瓦剌彻底的灭掉!还有那清朝,现在不知道还在哪儿窝着……
  朱棣在旁边幽幽的道: “四哥,你可要努力啊。感觉,任何一寸地方都是有用的,现在看着没有人烟,谁知道在后世的时候能不能从地底下挖出来啥。
  那北边看着冰天雪地,真没啥好,谁想又是矿山又是港口的。这一波清朝挨骂也挨得不冤。
  朱棣: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