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启复汉> 第484章 赤字

第484章 赤字

  (还没有改错)
  “好的,我会照办的。”刘礼振应道,然后又问了一句:“今后退役的老兵会越来越多,每年超过十万人,难道这些人我们都要做好安置吗?”
  “不用,现在我们兴汉盟的官吏系统,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缺少识字的人,所以这些经过军队夜校学习识字的老兵才会显得珍贵。等今后饱和了之后,要想进入政府,就需要竞争了,择优录取。”刘信启回道。
  “现在整编完成,是不是可以开始吏员招募了。否则我们兴汉盟的法律在新收复的州县中推行进度很难提升。”罗成在旁边,见两人聊完,插了进来。
  “可以,你计划招募多少人?”刘信启问道。
  “两万五千人。”罗成说了一个远超刘信启预期的数字。
  后世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对人口比例在1:10至1比100之间。汉国虽然名义上是1:198,但是若加上一些临时工、事业编、专职等考财政吃饭的人,已经远远超过1:100。
  兴汉盟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以目前的政务量和科技程度,要想实现官府下沉到乡一级,公务员比例维持在其实1:1000是最合适的,按照一个县平均人口四十万计算,一个县的财政供养管理人数再四百左右。
  虽然没有真的下沉到村一级,但是已经足够彻底的管理百姓了。在乡镇级的吏员可以分配包保村庄,基本能够做到一个吏员对应一个村。
  最后再给村里的民选村长一些经济上的补贴,政府的政策就可以直接贯穿至每一名村民。
  现在这个时代,政府的对百姓的管理是很粗放的,百姓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的事务并不多,一个县四百人已经足够维持。
  按照这个标准,目前兴汉盟管辖的四十八个县,需要一万九千人。就算再加上州一级的官府官吏、和盟部的官吏,两万两千人已经足够。
  现在兴汉盟已经有五千多金国吏员招募考试的。
  也就是说,只需要再招募一万七千吏员就已经足够。
  “为什么多出来八千多?”刘信启问道。
  “这次多招募一些吏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多招募一些,兴汉盟的管理能够更加细致。另一方面,执行环渤海攻略的时候,能够轻松抽掉出来八千多熟手,这会让环渤海攻略执行起来更加顺畅。”罗成解释道:“这一次西进攻略,几乎将登莱的管理抽调一空,差点让登莱的政务院和大理院系统瘫痪。”
  说的是事实,地盘一下子扩大六倍,确实让这两个系统压力巨大,最后不得不临时招募许多投降官员,才勉强当这十三个州的地盘稳定了下来。
  “既然是这个原因,那就索性再多招募一些,明年我打算择机城里商部,商部是一个巨大的新部门,到时候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手,先招进来一边用着一边培训,到时候用起来也顺手。”刘信启建议道。
  随着商业的繁荣,社会资本的增加,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必须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到时候商部的建立就势在必行了。
  “那就招募三万人吧,想必足够了。”罗成应道。
  刘信启没有直接同意,而是转身返回盟部:“回去细聊。”
  回到盟部,刘信启第一时间站在办公室的大地图跟前,看着渤海湾周边的地图。
  不算高丽半岛和已经被兴汉盟收复的山东半岛,渤海海岸线上还分布着十一个州,若要施行环渤海攻略,这十一个州就必须先行收复,然后再向外图谋。
  十一个州,按照一个州四个县计算,就有四十四个县,若是按照五个县计算,就是五十五个县。
  一个县四百人,收复这十一个州最少都需要一万八千新式官吏。
  “一次性招募四万人,应该足够明年使用。”刘信启道。
  “招这么多人,我们的财政养的起吗?还是慎重一些的好。”罗成反对道。
  若是招募四万人,加上十八万人的军队,五千已经在职的管理,兴汉盟直接财政供养人口就到达了二十二万五千人。
  一个人每个月按照三两银子的最低支出,每年光是给这些人支付酬劳就需要八百万两白银。
  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兴汉盟就算有海贸支撑,现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没有超过八百万两。
  以目前兴汉盟的耕地数量,每年的粮税收入在七百万两左右。
  看起来好像持平,可是财政支出并不是只有管理酬劳这一项,这一项只占年财政支出的三成都不到。
  政府的建设、办公支出、民众福利、修桥铺路等,军事方面有武器装备的制造、船只建造等,最后再加上科研、教育、医疗这些大项目,还有情报系统建设维护。
  每年的支出已经超过兴汉盟收入的两倍。
  “适量的赤字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并不是赚的多花的少的政府就是健康的。”刘信启耐心解释,毕竟罗成是政务系统的最高官,他若是不明白,下面的人就不可能会明白。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预算支出大于预计收入,这点您能听明白吧?”
  “明白,你之前说过。”罗成点头。
  “那就好。其实适当的识字是有益处的,在社会闲散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提升。”刘信启细细解释,让罗成明白了赤字是如何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
  “虽然你说的很清楚,但是我还是有一些不理解,这样下去,少的那部分钱从哪里来?”罗成问道。
  “发行国债或者造钱。”刘信启回道。
  然后向罗成解释了什么事国债。
  “这…,前所未闻啊,国家向私人借钱,有人会愿意借吗?”罗成感觉到非常吃惊。
  “会的,国债的利息会吸引那些有闲散资金的人。”刘信启回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让钱上钱的本事,所以国债会很吸引人,毕竟买到就是赚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