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晚明霸业> 第919章 会议2

第919章 会议2

  徐梁打眼望着朝臣们,心中一一做着点评,对于孙传庭出言反对,徐梁一点都不惊讶。
  其实论战斗力来讲,孙传庭比洪承畴要强许多。
  若果条件允许,别说是李自成,就是满清,他自己一个人,也能搞得他们七零八落。
  但从根本上来说,孙传庭又是一个没有情商,而且非常保守的人。
  不到万不得已,他绝对不愿意冒险。
  他能当初得罪崇祯,让崇祯下不来台,睡不好觉,如今的他,依然可以。
  如果此时这里坐着的是崇祯,听着他的一番言论,一准得让他重新下天牢。
  可徐梁不同,虽然孙传庭的意见与徐梁完全不一致,但是徐梁依然对这位阁臣保持着最起码的尊重。
  孙传庭的意思,徐梁很清楚,他觉得扩编速度太快了。
  对军队的长久发展极其不利,而且还要与蒙古结盟去打这一仗,很不合算,而且风险系数过高。
  在孙传庭的战略视角中,他觉得以蒙古眼前的情况,只要半数几十万人口,根本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主动投入大明的怀抱。
  因为大明发展的太快了,无数蒙古部落都希望加入到大明的这个大家庭中来,没有人愿意拿着刀剑去杀人。
  载歌载舞,才是每一个少数民族的终极梦想。
  在孙传庭看来,贸然出兵会打断眼下这种蒙古部落与大明的暧昧关系,逼着他们不得不与大明战斗。
  在徐梁看来,孙传庭是个很有创造性的人,早些年他就研发出抢大户,来扩编军队,提升战斗力的套路。
  但是他也不能改变传统军事思维,谋定而后动。
  现在出兵蒙古,他觉得根本算不上谋定。
  他是没有办法感受到徐梁内心的急切的,甚至徐梁觉得,在诸多老臣的心里,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当初的隋炀帝如出一辙。
  可有的时候,该打的仗,是没有办法回避的,也不能回避的。
  蒋德景是算是老臣中经验丰富之辈,随着徐梁入主中原,他被再次起用之后,将精力放在了治水上。
  由于有了充足的经费和人力支持,今年黄河老实了许多。
  有这样的德政揣在怀里,这位阁臣觉得,哪怕是后世人评论说徐梁得国不正,他也能落个好名声,谁会去骂一个让他吃得饱饭,不至于颠沛流离的实干家呢?
  所以这位阁臣的意思是,国家的钱,应该投入到百姓需要的地方上去,能少打仗就少打仗,国家刚研发出来蒸汽机,你得大肆推广他啊,这不需要钱么?
  整天琢磨着怎么打仗做什么?
  “有半数蒙古人的协助,我们先征服蒙古,未必有难度。”阎应元说道:“这种好局面,从大明帝国就没遇到过,只要我们这一代人,在加把劲,蒙古就再也不是后顾之忧了。而且,如今我军连战连捷,军士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遇到对手也知道仗怎么打。若是再过个几年,这些老兵退伍,都是些新兵蛋子,咱们还得重新磨砺他们的战争经验,才有可能投入到战场,这很不划算,而且草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也未必是我们能拿得下来的。”
  徐梁点点头,对于阎应元的看法,他是非常支持的。
  别看这位阎应元,当年跟自己打的那么狠,但是对于大明,那还是很忠心的。
  不然也不会有后世的江阴血战。
  高燕难得的开口说道:“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可以调动第一军,直接驻扎在蒙古。”
  尤世威直接狠狠的瞪了高燕一眼,倒不是因为高燕说了句大实话,而是在场的大佬们还没发言,他一个后背直接开口,有些逾越了。
  高燕却并不在乎,而是继续说道:“如今我军装备研发迅速,现在已经开始研究半自动火铳,和可连续射击的火铳,定型之后,可以迅速装备到部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利好。”
  徐梁再次点点头。
  高燕所言的连发火铳,其实就是加特林的山寨版,这种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军中本身就已经开始装备左轮手枪,只要朝着这个方向技术研究就可以了。
  “先进的武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决定战局的是综合国力和我们的可持续投入能力。”尤世威继续说道:“如果继续往北打,去大草原,什么战术、装备都是白扯,要看后勤。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我们这些年打的仗,依靠更多的是河流和官道,可是到了草原上,我们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只能一边儿筑城一边儿往前推进,又耗时又费力,如果与成祖那般一样,组建精锐骑兵,又是另外一番成本,而且无法公根本上解决蒙古问题。蒙古都解决不了,谈何封狼居胥,莫非为了一个虚名吗?”
  “而且,我们跟早些年不一样,成祖的时候不断出边,那是因为蒙古人跑的快,其人力物力并未被大规模消耗,他们会不间断的进攻大明,祸乱我们的边疆。成祖不得不出兵讨伐他们。可是如今蒙古半数已经归附大明,我们只需要派出降服我们的蒙古部落去征伐他们便是,我们没有必要非得亲自上场去解决他们。”
  尤世威等人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而是觉得作战的投入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而且风险系数过低,甚至他们还有一种担忧,那就是出现在北边的罗斯国,会不会支援蒙古部落,那么就会形成另外一种风险。
  所以大家心里有一个另外的概念,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消灭危险,但是要抱着一种心态,那就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须消灭对方。
  徐梁坐在龙椅上,看着众人议论纷纷。
  这种朝臣之间,各抒己见,坐而论道的议政方式,其实在大明并不多见。
  因为按照大明的传统,那是要站在龙椅的两侧,谁说一句话,要拿着象牙护板走出班列,行礼之后,才可以说话。
  可眼下,因为大明从战火中新生,还保持着军队的传统。
  谁像说话,举一举手,就可以站起来开口。
  徐梁并不知道,他的这一项举措,赢得了多少老臣的心。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谓的礼法更多的是出于内心,那些形式主义并不为人看好。
  尤其是老臣,动不动让他们弯腰行礼,亦或者跪在地上行礼,本身就是一种折磨,对人来说,太过于不仁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