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晚明霸业> 第913章 调和

第913章 调和

  “朕之所以不立太子,是担心这小家伙,懂事之后,知道自己地位稳固,形成了骄躁懈怠之心。”徐梁对皇贵妃说道。
  皇贵妃顶撞道:“我劝陛下收了立贤的念头。”
  按理说,应该对皇位非常觊觎的皇贵妃,却主动替皇长子说话。
  “咱们大明帝国从战火中新生,不能让下一代人继续经历动荡了。”皇贵妃继续说道:“你虽然继承了大明帝国,但是与开国之君无异,所以万事要给后人做好表率。”
  “爱妃,你误会朕了。我固然希望我的继承人,比所有人都优秀。”徐梁叹道:“可是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的,万历皇帝的旧事就在眼前,君臣不合,是要亡国的。我怎么可能在国本的事情上,与天下子民为敌。要知道,不论咱们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大体上都是立长啊。”
  皇贵妃面色稍稍缓和,稍微点了点头,但是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因为咱们家的天子不像是轻易服输的人啊。
  要知道,他普及义务教育,收拢能臣,不就是为了给后人培植羽翼么?
  “既然陛下没有这份意思,为何不现在立皇长子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呢?臣妾亦担心,臣妾的父亲和臣妾在的时候,可以镇压着追随我们家的人,但是有朝一日我们不在了,我的孩子为人利用。臣妾不希望臣妾的孩子有机会觊觎那个位置,臣妾希望他在民间,或者做个科学家,为百姓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皇贵妃开口劝谏道。
  “朕不说了么?就你知道爱护孩子,朕就不知道了么?真不希望,朕的继承人,小小年纪就没有一点危机感,最后做出旧唐李承乾那般荒唐事情来。”徐梁道。
  “有圣人这般教育,又有京师大学堂的博士,内阁大臣们轮番上阵,皇长子怎么可能不贤?”皇贵妃不信道。
  他十分担心,皇帝陛下最终的选择,是从子嗣中选拔一个真正最优秀的人。
  那对于如今蓬勃向上的大明帝国肯定是个沉重的打击。
  任何一个曾经为帝国付出过血汗的人,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以后再说吧。”徐梁不耐烦道:“人家皇后都不着急,你有什么着急的。”
  “臣妾比别人都了解陛下,您能不能与臣妾说说,您真实的想法?”皇贵妃开口问道。
  徐梁其实早就考虑过继承人的我问题。
  在他看来,自己的后代,有着自己苦心积虑的教导,是不可能内乱的。
  真正让人担忧的是,已经在战乱中暂时失去实力的文官集团。
  这些在官场里厮杀的人物,在他们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淘汰,并留下最精华的那一部分。
  他们会朝着最高的权利发起挑战。
  皇子们即便是一代优秀,两代优秀,但终究有昏庸之辈。
  与其担心有朝一日,因为皇权和相权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最后导致朝廷动荡,百姓受到莫大的损失。
  不如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如果她能成,就继续学习自己,大权在握。
  如果败了,就借着自己完善的大明内阁制度,垂拱而至,老老实实的至高无上,老老实实的少管事。
  只要大明不至于伤筋动骨,子孙可以享受富贵,那就足够了。
  从这一点,小皇长子又注定是天生战斗的战士。
  甚至从徐梁之后的,每一代皇子,都要沿着自己建立的体制,去彰显自己的能力,成继续大权在握,败,就将权利交出去。
  这势必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他可以胜利无数次,但只需要输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徐梁要给皇室留下一个传统,要给后代一些危机感。
  普通人家的孩子,都知道来个穷养,让他更加的有责任感,危机感。
  更不要说皇室成员,注定要承担重任的皇长子。
  没有任何危机感,如何像是他父亲那样,承担起一个国家的重任?
  “爱妃,你先休息吧,朕从未昏聩,朕要给后人找一条合适的路。”徐梁不想在解释了,拍了拍贵妃的身躯,有些意兴阑珊道:“朕去处理政务。”
  马上就要过年了,京师通往各地的道路,变得异常的拥堵。
  前所未有的景象,在大明上演。
  他的元气恢复的实在是太快了。
  刚刚结束了战事的大明,彰显出了让全世界使者都震惊的繁华。
  让人不得不慨叹,这个神秘的东方帝国,一定有什么让人猜不透的神秘力量。
  几乎每天都有几百名骑卒奔赴各地,传递信件、公函、报纸。
  每天也有数百骑、马车从各地进入京师,带来各地的报告、新闻、奏疏。
  方书琦如今在内阁已经大权在握,但是却与别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
  作为新生代,被陛下一手捧到相位上的人,他能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是在实实在在的做事情,而且是在为天下做事,真的可以将各地封疆握在手里。
  这种和君主相互配合,可以让帝国高效运转的感觉非常美妙。
  因为相权是分润来自皇帝的权利。
  可是他也分外的清醒,除非是圣人给予的权利,不然他绝对不会去碰。
  因为如今这种和谐的状态,实在是来之不易。
  他与徐梁一样,一直希望找到一种相权和君权和谐存在的制度。
  将他和徐梁这种完美的配合延续下去,这样大明一定会越发的强大,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但是这种事情,一时间连徐梁都想不明白,更不要说他方书琦了。
  当然,这位内阁首辅如今也关心,京师的经济问题。
  如今巨大的人流量,早就了京师一带经济的空前繁荣,高品质的纸张,解决了发行钞票的硬件不足的问题。
  要知道,最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人员,都在朝廷,他们研制出来的钞票,根本不担心有人可以仿制。
  国家从欧洲、南洋、东瀛、高丽、甚至南方,获取源源不断的金银和物资,而在北方大肆发行钞票,这样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平衡了南北的经济差距。
  如今国家越发的安定,土地再次被分配,朝廷积极运作,解决了无数人的工作问题,给大多数人找到了出路,朝廷和百姓的矛盾,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如果有人做统计,如今大明朝的子民,一定是幸福指数最高的百姓。
  大明的钞票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到百姓手中。
  百姓有了钱,自然可以购买收获必需品,购置房屋,自然也提高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双方的日子都变得天翻地覆。
  但有一点,不得不注意,那就是小冰河期并未过去,再加上战乱,河南以及陕北的农业并未恢复,甚至想要自给自足都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