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葬明> 第342节

第342节

  有人自会想起吴襄还有家眷在京师之中为质,可以用吴襄的家眷来控制他,但是朝廷这会儿完全是投鼠忌器,手头上根本没有可用之兵了,不管吴襄那边的实情如何,朝廷都不敢轻易的这会儿去动吴襄了,毕竟吴襄现在明里还打的是大明的旗号,一旦逼急了吴襄的话,他随时都可以倒戈投降大中朝,现在他吴襄多少还能为朝廷捞一点面子,一旦惹急了他的话,朝廷最后一块遮羞布恐怕都也要被剥去了,所以朱由检这会儿对这些言官的话,只当是放屁,不但没有敢动吴襄,还派人去为吴襄府上的家眷们送了一些赏赐,以此来表明,他其实是相当信任吴襄的,希望吴襄能领兵镇守住山海关,不要投降大中朝那边,他就谢天谢地了。
  (兄弟可是带病工作呀!胃炎居然能导致发烧吗?全身酸痛,指头都不想动了!精神可嘉呀!今日鸣谢一醉人和信离二位朋友的打赏!)
  第六十四章 建奴破关
  刁正率部赶到喜峰口的时候,此时喜峰口外的阿巴泰所领建奴大军,早已经撤离了喜峰口,等他到达喜峰口的时候,喜峰口几员周遇吉手下的将官,在商议了一番之后,自知已经没有退路可选了,他们等到的援军不是大明的军队,却等来的是大中军的人马,这让他们也彻底对大明绝望了。
  于是这几个周遇吉的手下将官,最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投降大中军,率部接受大中军的改编,从此之后便归入大中军之中,做这件事,这些人眼下已经基本上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了,他们之前便跟大中军亲如兄弟一般的相处了不短时间,虽然开始的时候双方充满了敌意,但是后来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便基本上对大中军没有了什么敌意。
  特别是此次他们前来喜峰口的时候,大中军不但赠给他们不少的火炮弹药,还不吝给他们补充了二百大中军的炮手,这些大中军的二百兵将,此次在喜峰口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二百人没有一个人给大中军丢人,在防御战之中,打的是非常顽强,没有出现一个人临阵脱逃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了几个抱着火药桶点燃于敌同归于尽的情况,令这些明军兵将甚为钦佩大中军,于是他们做出决定之后,麾下的兵卒们几乎没有一个表示反对,都表示愿意归于大中军麾下听命。
  于是这喜峰口剩下的两千余官兵,在刁正领兵抵达这里之后,马上便改旗易帜,都投降了大中军,喜峰口也立即转而成了大中军的控制点。
  刁正没有人事任命权,在接受了他们的请降之后,立即派人报信给坐镇永平府的李信和卢象升等人得知,并且暂时将这几个周遇吉的部将全部留用,令其继续领兵留镇喜峰口,同时还亲自带麾下诸将去周遇吉的棺前隆重的祭拜了一番周遇吉。
  当周遇吉死后,刁正对于周遇吉的那种怨气也顿时烟消云散,先前周遇吉和他为敌,两人是各为其主,现如今周遇吉领兵死守山海关,击退建奴大军,并且力战身死,这一点刁正对他十分佩服。
  虽说这些跟着周遇吉的部将,当初也曾经跟他为敌过,但是现如今这些人跟着周遇吉,能在山海关抵御建奴入寇,打的这么好,他对这些周遇吉的旧部,也都不再忌恨,亲自对其好言安抚了一番,告知他们,以前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他刁正不是小心眼之人,完全不必担心今后归于大中军之后,他刁正会留难他们这些人,这才让这些周遇吉的部下们都放心了下来。
  考虑到建奴军退去已经有数天时间了,阿巴泰和豪格这两个奴酋肯定会另择关口破关而入,刁正在领兵抵达喜峰口,接受了周遇吉手下的献降之后,没敢在这里耽搁太长时间,他一边留下了五百精兵,补充到喜峰口的守军之中,一方面留下了一批粮秣弹药,供其使用,在祭奠过了周遇吉之后,便立即率兵离开了喜峰口,朝着蓟州北部的马兰谷关进兵,现如今他们无法判断阿巴泰和豪格从喜峰口退兵之后,下一个目标会选择哪里,所以也只有从马兰峪开始,一个个的找下去。
  这个时候王承平已经率领其麾下的数千骑兵也赶到了喜峰口一带,和刁正会和之后,两个人商议了一番,又加上李信派人从永平府赶来,告知他们,令他们分头行动,刁正一路先赶往马兰峪一带,查探建奴是否走马兰谷入关,而王承平则领其麾下的骑兵,先行快一步赶往密云方向堵截建奴军从密云一带的黄崖口关和古北口等关入寇。
  于是二人立即应命,各自领兵继续朝西赶去,但是他们的行动还是慢了一点,阿巴泰和豪格攻喜峰口不克之后,立即引兵后撤,转道朝西开始疾行,为了抢夺第一个入关的头功,豪格跟阿巴泰都心急火燎的督军赶路,虽然山路难行,可是他们根本不管这些,他们建奴本身常年在关外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本身就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很是能吃苦耐劳,对于这种急行军,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至于那些汉军旗的汉军们,他们才不管这些汉军们吃得消吃不消,一路上催逼着他们不计代价的赶路,稍有懈怠,便立即呵斥甚至于杀人,逼得这些随征的汉军旗汉军们,也不得不拼了老命的朝前疾行,途中累死了不少汉兵和骡马。
  终于他们在山中绕路疾行了数日之后,抵达了黄崖口关一带,这个时候密云一带的官军兵力已经十分空虚,密云总兵唐通先前奉命率兵出关跟杨国柱一起驰援被建奴包围的宁远,但是途中因为监军张若麟始终畏战,督军缓行,结果出山海关没多远,便中了多尔衮的伏击,杨国柱当即战死,唐通和杨国柱所部大多数兵将被建奴军逐入海中,结果张若麟也被淹死在了大海之中,只有唐通领少量残兵败将溃围而逃,最终逃回到了山海关之中。
  后来少量的溃兵随后也逃回了山海关,但是却被吴襄收编到了麾下,唐通仅领着几百残兵败将,退回了密云,唐通深知他辜负了圣意,不但没有能救宁远,反倒是几乎全军覆没,还丢了张若麟这个主帅,于是逃回到了密云之后,也不敢对皇上交代,只等皇上朱由检对其发落。
  朱由检得知消息之后,虽然怒其不争,但是也无可奈何,战报回来说的明白,此战失利罪责并不在杨国柱和唐通身上,而是因为张若麟畏敌如虎,督军裹足不前,以至于贻误了战机,还使得明军援军中了建奴大军的埋伏,才导致了大败,考虑到现在他手头已经实在是没有可用之将了,于是朱由检只能将怒气撒在已经死了的张若麟身上,虽然张若麟已死,但是还是下旨革去了他的所有功名,并将其举家收监,待以后处置,而对于唐通,仅仅是将其降为了副将之职,令其戴罪立功,继续镇守密云。
  唐通这才保住了一条命,但是让他镇守密云,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密云兵此时已经几乎都丢在了关外,留守密云的一部分兵将,在大中军入居庸关通过密云的时候,投降了大中军,所以这个时候唐通在密云,可谓是快成了光杆司令了,仅剩下一些关城留守的兵将,还算是他的手下,他连一支可供调遣驰援诸关的预备队都没有能力组建起来。
  所以前些日吴襄派人通知他,说建奴将有另一路大军很可能会走密云一带破关而入,请唐通务必要加强密云一带各关隘的防务的时候,唐通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了。
  虽然唐通向朝中告急,请皇上派兵驰援密云,但是这个时候京师顺天府也仅剩下为数不多的京营,早已没有力量发兵驰援密云了,所以唐通仅能做的只是派人分头奔赴密云境内的诸关守将,令其自行加强关隘的守御力量,至于什么援兵、粮草、弹药、武器,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了,他唐通总之是拿不出任何东西,来支援他们了。
  所以诸关守将除了自己想办法之外,什么可能的支援都无法得到,黄崖口一带这个时候仅剩下了千余官军,虽然他们镇守的黄崖口关地势险要,但是他们的兵力却和建奴军相比实在是悬殊太大。
  黄崖口守将也是一个守备,此人姓胡,倒是也算是一个大明的忠臣,虽然在发现建奴大军兵抵黄崖口关外,却没有弃关而逃,而是领兵在黄崖口关内死守关城,试图阻挡建奴大军破关。
  但是何奈他们的力量有限,人心也散乱,阿巴泰和豪格督军猛攻一天之后,关城失守,这个胡守备力战不敌,最终在关内殉国,其家人上下十多口,也尽数在关内的家中放火自焚而死,黄崖口关最终被阿巴泰和豪格领兵攻破,从这里洪水一般的灌入到了关内。
  这一下阿巴泰和豪格算是高兴坏了,不管怎么说,他们最终还是第一个夺得了入关的头功,于是他们立即派人朝山海关那边的皇太极报捷,一边立即率军从黄崖口一带进入了关内,如同一群虎狼一般的开始横扫密云境内,直逼密云县城。
  坐镇密云县城的唐通听闻黄崖口关破的消息,立即是惊得手脚冰冷,此时他在密云县城中仅仅剩下了不到两千官军,面对着汹涌而来的三万多建奴大军,他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守住密云县城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于是唐通只得带着这两千官兵,弃了密云县城,逃往了怀柔县,而建奴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了密云县,进而继续杀向了怀柔。
  刚到怀柔,唐通便得知建奴军已经又追了上来,于是唐通只得搜罗了一些怀柔的守军,又弃了怀柔县城,逃往了顺义县。
  可是阿巴泰似乎就相中了唐通,拿下怀柔之后,不做任何休息,领兵紧随其后便又追到了顺义,唐通也算是能跑,一看建奴大军又赶至了顺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撒丫子逃窜,这一次他一口气逃到了通州。
  到了通州之后,唐通发现他已经没地方可逃了,这个时候霸州、武清、香河等州县已经被大中军所取,他唯一能逃的也只剩下了京师顺天府了。
  第六十五章 通州
  可是唐通这个总兵,一连丢了这么多城池,让建奴毫不费力的便进兵到了京师城外,他不在京师里面倒也好说,朝廷不太敢拿他开刀,但是他一旦逃入京师,那么谁知道皇帝还会不会跟他客气,这个皇帝朱由检可是个薄情寡恩之人,从他继位之后,这些年来杀的督抚就好几个,巡抚一大群,他这个已经没有多少兵马的总兵官,皇帝如果想杀他的话,那还不是跟杀鸡一般?
  所以唐通到了通州之后,也不敢再跑了,只能硬着头皮,领着麾下这搜罗起来的三千多残兵败将,和通州守军合兵一处,开始仓促准备起了死守通州。
  通州乃是京师的东大门,距离京师也仅仅只有几十里路,而且最关键的这里乃是大运河的终端,历来南方漕运入京的货物,都在通州卸货,然后走陆路转运到京师之中,所以通州的军事地位也是极高的,通州一旦有失,京师也就基本上再无一点屏蔽了,故此朝廷虽然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但是还是想尽办法,在通州留守了六七千兵马,交由现任的兵部侍郎张尔忠坐镇通州,命其死守通州。
  张尔忠,山东潍县人士,此人可谓是大器晚成之人,三十岁中举,但是直到五十岁才考中进士,他考中进士当官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四年之后的事情了,但是这个张尔忠虽然年纪大,但是做事却颇有建树,崇祯十二年的时候,运河上有一段断流,朝廷惊慌,于是便派张尔忠去治理运河,张尔忠不顾年事大,在运河上来回巡视调度,迅速的恢复了运河的航运,疏浚了淤积的运河,很好的完成了崇祯交给他的任务,所以事后被拔擢起来,进入到了兵部任事。
  本来按原来的历史轨迹,张尔忠在今年,应该会被朝廷调往陕西任陕西巡抚,配合孙传庭逮杀贺人龙的,可是现如今历史已经被肖天健篡写,整个中国无数人的命运都位置改变,陕西已经基本上不受朝廷控制了,而且大中军和建奴都兵指京师,所以崇祯也就没将张尔忠再派往陕西当什么巡抚,而是看到张尔忠比较有能力,于是便以其兵部右侍郎的身份,令其坐镇通州。
  这个张尔忠现年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须发皆白,但是还是临危受命,出京到了通州赴任,他到通州之后,立即便开始整顿兵马,出了原来通州所有的三千官军之外,他还就地招募起来了三四千的民军,使得通州的守军兵力达到了六七千人,大大的增强了通州的守御力量。
  唐通无路可走率领残部一路逃到了通州之后,张尔忠看到唐通好歹还是一个总兵官,而他麾下也没有可用之将,便立即奏请朝廷,将唐通留在他的手下听命,崇祯得知唐通连连丢掉了密云、怀柔、顺义的消息,气的实在是受不了,有心下旨令张尔忠将唐通给逮杀,但是看到张尔忠的奏请之后,犹豫再三,还是没敢这么做,唐通再不济手中还控制着三千多官军,这个时候建奴军已经兵至顺义,马上就要攻打通州,临阵斩将于军心不利,而且他也怕逼急了唐通,让唐通反出通州投降了建奴,那样的话通州也完了!
  所以朱由检思量了一下,当即便准了张尔忠的奏请,令唐通戴罪立功,在通州张尔忠帐下听令。
  就此唐通暂时也结束了他跑路的历程,短短几天时间,阿巴泰和豪格便连克密云、怀柔、顺义等地,几乎将京师北面给扫荡了一遍,所过之处他们烧杀抢掠,又裹挟了不少京畿的民壮入军,为他们充当跟役,势力一下又壮大了不少。
  在五月十六这一天,阿巴泰和豪格便率兵进抵到了通州城下,呼啦一下便以重兵将通州城给包围了起来。
  阿巴泰和豪格之所以没有立即兵抵顺天府城下,是因为他们此次入关,带兵并不算多,只有三万多人马,其实是作为皇太极的一支奇兵使用的,以他们的兵力,眼下围攻大明京师,还不太够,而且他们眼下的主要目的,还是要牵制明军和大中军,所以他们也自知打京城不容易,索性从黄崖口入关之后,沿着密云县一路先扑向了通州,因为通州乃是运河终端,这里十分富庶,当地油水大,人口密集,打下通州他们可以获取不少的粮秣,即便是京畿粮荒,但是通州一带的富人却还私人手中储备有大量的粮食,打下通州他们便可获得充足的粮饷,为下一步和大中军以及明军长时间周旋打下基础,只要拿下通州,他们既可以向东进袭山海关后部,内外夹击攻破山海关,放大批建奴军入关,也可以直接扑向京师,威胁京师的安全。
  阿巴泰和豪格这么做,可见的二人也不是笨蛋,还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于是他们破关而入之后,一刻都不停歇,便在几日之中,率兵杀之了通州城下。
  到了这会儿,谁先来通州城下谁就是张尔忠的敌人,本来张尔忠在此备战,考虑着最先杀之通州的很可能是大中军,可是没成想他准备了一桌菜,第一个跑来赴宴的却是建奴大军。
  于是张尔忠便只好先于建奴较量一番了,张尔忠虽然到通州时间不长,但是却干的不错,很快便收拢住了通州的军心,并且想办法筹集到了一些粮食,放赈给了城中饥民,于是大获通州人心,当阿巴泰率兵进抵通州城外的时候,张尔忠还下令将城外方圆二十里内的百姓也都放入城中,一是名义上保护民众,二是实质上增强通州的守御力量,同时将通州外围的一些豪绅也迁入通州城之中,令这些豪绅将其家中藏的粮食也抢运入城中一批,如此一来也满足了城中军民短时间之内的需要。
  张尔忠这些举措,为阻挡建奴大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加上收下了唐通所部,整个通州兵力增强到了一万余人,张尔忠亲自见了唐通一面,告诉唐通,圣上并没有怪罪他丢掉密云、怀柔、顺义等地,希望他能在通州戴罪立功,帮他协防住通州城,唐通也觉得羞愧,当即拍胸脯保证,一定向朝廷尽忠,配合张尔忠死守通州城,哪怕是战死在通州,也绝不再逃了。
  于是他们合作,唐通负责镇守通州北门和西门,而张尔忠坐镇城中调度,其余军中将官则镇守东门和北门以及水门等地,阻止建奴军攻城。
  阿巴泰率兵抵达通州之后,先是令城中军民投降,张尔忠先是假意表示可以商量,请阿巴泰派人入城商讨投降之事,阿巴泰和豪格信以为真很是高兴,于是便派了帐下一个汉奸坐吊篮进入了通州城,结果张尔忠在接了这个建奴使臣入城之后,当即便在城头翻脸,将入城劝降的那个建奴的使臣给割掉了耳朵,直接令人将其从北门城楼上丢了下去,活活摔死在了城门之下,阿巴泰看到劝降不成,守将还杀了他派去的劝降之人,于是便不再抱什么幻想,和豪格一起开始下令强攻通州城,并且誓言一旦攻下通州城,必将屠尽城中军民。
  于是张尔忠也达到了他的目的,使得城中军民更加团结了起来,从一场防御战转为了一场保命之战,虽然城内的明军战力很差,但是他们也知道建奴不是东西,肯定怒于张尔忠杀了他们的使臣,入城之后肯定会血洗通州城的,到时谁也保不住性命,于是便同仇敌忾跟建奴死磕了起来。
  这一开战通州便打的非常激烈,建奴军攻的凶猛,通州守军反抗的激烈,建奴军潮水一般的攻城,城上便矢石俱下,不断阻击建奴大军攻城,两军就在通州城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
  张尔忠以六十多岁的高龄,不辞辛苦的在城中四处巡视,不断的给守军打气鼓劲,鼓励军民死战不退,并且将他的两个儿子,也充入军中,跟着军民一起登城死守,看到张尔忠如此忠义,城中军民也很是钦佩,于是冒死前赴后继的登城御守,结果让阿巴泰和豪格连续猛攻两天时间,却未得存进,还折损了一批兵将,气的阿巴泰暴跳如雷,更是下狠心,一旦攻入通州城,便要屠尽通州城中军民。
  本来王承平奉命率兵前往密云一带,想要赶在建奴破关之前,拦住建奴,最不济也想要再建奴入关之后,将建奴阻在密云境内,但是当他行至蓟州的时候,便突然得知建奴已经从黄崖口关毁关而入,进而攻占了密云县城,于是王承平更加不敢怠慢,立即引兵赶往怀柔,想要驰援怀柔,将建奴右翼军拖在怀柔,可是当他还没有赶到怀柔的时候,路上便又得知,建奴右翼军已经袭破了怀柔,连顺义也都拿下了,王承平不由得气的大骂这些地方的明军真他娘的都是笨蛋,连一点时间都不给他留,哪怕这几个地方的守军牵制建奴一两天时间,他也能领兵赶到,拖住建奴大军,可是没成想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抵抗,便让建奴攻下了他们的城池。
  王承平分析了一下建奴军下一步的行动,认为建奴下一步很可能会攻打通州,抑或是直接兵抵京师城下,暂时可能还不会直接扑向山海关,于是他便掉头领兵直奔向了通州,这一拖延,等他领兵赶往通州的时候,阿巴泰已经领兵猛攻通州两天时间了。
  (今天要给大家说两个消息,好消息是大家不用担心,这本书会太监了,因为到了这个时候,这本书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了收官阶段,下一步就是考虑结尾了!坏消息是编辑大人已经跟我约下本书的稿子,而我现在还没有准备,故此从本月开始,寒风要集中力量构思下本书了!更新虽然不会断,但是以后将会改为每天一章!这一点对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请大家能理解,毕竟写历史类的书不容易,构思一本书和前期准备的资料,都是海量的,否则仓促上马,铁定是本垃圾!单是准备这些东西,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所以一心不能二用,才不得已减少更新!请大家多多包涵!
  另外今天特别鸣谢信离、风沐春江、东宫三位朋友的打赏!是你们不断的支持,让我走到这一步的!希望下本书开始之后,还能得到你们继续的支持!寒风跪谢了!)
  第六十六章 密旨
  这两天下来,其实通州守军打的也很艰苦,他们本来兵力就不多,而且军中多是近期张尔忠才收编起来的残兵败将,而且还有一大批人是刚刚招募起来的民军,武器装备到了这时候,也已经非常差了,缺粮缺饷的情况下,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训练,只能凭着他们一腔热血去抵挡建奴大军的进攻。
  虽然张尔忠想尽办法调动士气,可是打仗是玩儿命的买卖,虽然在张尔忠的极力调动之下,不少兵勇凭着一腔之勇冲上去,但是许多没见过血的军民一看到袍泽倒在血泊之中,这一腔血勇当即也就如同一江春水向东而去,所以虽然他们挡住了建奴两天进攻,但是士气也极为低落,唐通这一次表现的倒是不错,领兵在北门和西门两地死战不退,接连打退了建奴数次进攻,他来回在北门和西门两地奔走,指挥兵将作战,可是两天下来,唐通的这股劲头便也泄了下来,看着兵精马壮的建奴大军如同蝗虫一般在城外人头攒动,他的这点忠诚很快也就用光了,眼看着守军士气越来越低落,一个个兵将麻手麻爪,不知所措,唐通便知道通州恐怕是坚持不住了。
  于是唐通便又开始琢磨起来下一步该怎么保命,因为他知道通州此时已经成为了孤城,别看距离京师这么近,但是京师是不可能发兵来救援通州的,京师的那点兵力守城还不够用,指望那些京营的大佬们会冒死出城来跟建奴大军野战,想都不用想,他们留在京师之中估摸着还能坚持几天,一旦军将领兵出城,估摸着不用看到建奴大军,就直接会在城门外面来个就地卷堂大散,京师的援军是指望不上了。
  而通州之外各县此时官军早就逃的逃降的降,更是不可能指望了,京师周边兵力最多的也就算是天津卫一带了,天津卫作为军事重地,历来留镇有一万多官军,可是现在天津卫据说已经是自身难保了,有一路大中军这个时候正在大中皇帝肖天健的率领下,已经兵抵天津卫,正在攻打天津卫,试图夺占天津卫,作为他们在打通运河最后一站,将天津卫作为他们储运南方运上来的粮秣物资之地,所以天津卫估摸着这会儿能不能还保住,已经没人知道了。
  所以留在通州就是一个死,唐通开始的时候,还被张尔忠激得是热血沸腾,打算干脆就在通州尽忠拉倒,死战一场多杀一些鞑子,也算是全了他一个忠名,但是尽忠这种事情,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视死如归,这一点上有时候武将反倒不见得比起一些文人要强到哪儿去,文人还有些操守气节,可是武将多为粗人,更多的是看中眼前的利益,唐通很显然不是那种可以视死如归之人,勇气经过两天时间,很快便被消耗光了,到了建奴围城第二天晚上,唐通便已经开始琢磨,再一次逃跑的事情了。
  可是这个时候,有人找到唐通,告诉唐通了一个消息,让唐通登时打消了连夜出逃的想法,转而立即又振作了起来,决定第三天继续留在城中死守通州城。
  原来找唐通的人也正是通州城之中大中军的细作,隶属于冯卫汉的手下,他们找到唐通,告知唐通大中军正在星夜驰援通州,只要通州再坚持一两天时间,大中军兵马便会抵达通州,为通州解围。
  而且细作还告知唐通,大中朝皇帝这个时候已经拿下了天津卫,很乐意请唐通归于他的麾下,可保唐通今后的荣华富贵,但是前提也是让唐通必须要帮着张尔忠守住通州城,否则的话,唐通便是他第一个要杀的对象,不管他逃到什么地方,都要将他追杀到底,灭他满门。
  唐通听罢之后,又是惊又是喜另外还怕的要死,因为他也早已看出大明的覆灭已经是不可逆转了,这天下今后很可能就是他肖天健的,他这会儿要是逃走的话,能逃到哪儿去?今后天下都是他姓肖的了,如果他现在跑的话,今后恐怕在这世上便再无他唐通和他家人立锥之地了,所以他很乐意今后跟着大中朝干,但是前提就是要先守住通州。
  于是唐通赶紧便满口答应了下来,拍胸脯保证他绝不会辜负大中圣上肖天健对他的期望,哪怕是死在通州,也绝不将通州丢给建奴(貌似这句话他两天之前刚对张尔忠也说过!)。
  同时唐通别看是个胆小怕死之辈,但是毕竟他能做到总兵官之职,这军事上还是有点经验的,从这个大中军细作口中,他得到的消息,很快他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一次大中皇帝肖天健令他死守通州,恐怕不单单只是想要得到通州这么简单,这背后恐怕是肖天健有着更大的打算,可是这种事情不是他能管的,现如今大中皇帝肖天健只令他死守通州城,他便是一个棋子,除了按照肖天健的吩咐做之外,更多的事情他是管不了了。
  肖天健骑在马背上,身体缓缓的随着战马的行动起伏着,在他的身边是一批铁头手下的羽林卫随行保护着他的周全。
  从北伐开始到现在已经是满了两个月了,这两个月间,他虽然已经是贵为大中皇帝,但是却跟一个普通兵卒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每天都在日夜兼程,朝着北方攻进,这一路上,他既不乘船,享受在船上舒适的赶路,更不坐什么龙辇,而是一路上跟武将们一样,骑在马背上行军,指挥着麾下的兵将攻城拔寨,朝着北方攻进。
  这一路上他贵为一个皇帝,可是却依旧是风餐露宿,尽可能不享受太多特权,每日甚至于比一般的兵将还要辛苦,晚上时不时的会以皇帝的身份,到营中四下巡视,对麾下的兵将们嘘寒问暖,这一点更是让兵将们对他是忠心耿耿,无不暗中下决心,要为他效死。
  而且每晚肖天健还要跟部将们在帐中商议第二天的行动,制定各种作战方案,虽然眼下作战方案的制定多由参谋人员和部将们制定,可是他作为一军之主,却也时常要参与其中,最起码也要对各种作战方案进行决断,选择他认为可行的方案下达命令。
  北方的战事情况,他在路上是最担心的事情,这个时代的通讯不便,他不可能每每都了解到北方的战事情况进行的如何了,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建奴先于他们攻破山海关,先一步攻占了燕云之地,那样的话虽然不能说他前功尽弃,但是想要再从建奴手中夺回这些地盘,不知道又要消耗多少力量,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下场。
  所以他这一路上虽然对手下部将们是谈笑风生,可是内心之中却总有一种不安,因为走到这一步对他来说,太不容易了,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在这个时候建奴却先于他开始挥师南下,想要入关夺占燕云之地,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他不想步历史上李自成的后尘,成为这个全新的历史上的罪人,他覆灭大明,是为了重振大汉民族,而不是要引建奴入关,最终将偌大的大好江山送给建奴,所以他这次北上,可以说是终极之战,务求要将建奴挡在关外,进而下一步灭亡了大明之后,再将建奴从辽东这块土地上抹去,收复辽东之地。
  不过他的担心这段时间随着各路军报来的消息,也渐渐的让他放心了下来,由于阎重喜、卢象升的能干,他们先于建奴大军抵达了山海关一带,并且和冯卫汉的特情处通力合作,逼降了山海关守将吴襄,最终先于建奴控制住了山海关防线,如此一来,山海关防线虽然不敢说无忧了,但是起码在得到了阎重喜左路军的强援之下,山海关防线还是能坚持一段时间的。
  而且李信、刁正的中路军在会和了罗立所部之后,也先行驰往山海关一带,只需阎重喜、吴襄在山海关支撑到他们的抵达,将建奴大军挡在山海关之外,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对于自己麾下的那些兵将,肖天健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这些军队,非普通的军队可比,即便是建奴凶悍,但是他对自己的兵将也有信心,他的手下只强于建奴军,绝不会比建奴军弱,所以虽然即便加上中路军的兵力,山海关一线的兵力依旧弱于建奴许多,他也相信有这帮手下的大将在,建奴即便是把吃奶的力气用出来,也打不下山海关。
  所以他在打下沧州之后,心情便变得开始轻松了许多,更加稳扎稳打的沿着运河,率领剩下的右路军一路朝着天津卫攻去。
  沿途整体上他们没有遭受到什么明军的强有力的抵抗,虽然有些城池的明军守军以及官吏并没有望风而降,但是最多在他的兵锋之下,能坚持两三天的城池几乎没有,许多沿途的州县往往是在他的大军兵锋之下,连一天时间也坚持不住,便宣告城破,所以右路军这一路上损失并不算大,相反还收降了不少明军降兵。
  (目前对于新书俺有两个不太成熟的构思,很是纠结,想跟大家商量商量,第一个构思是很早便产生出来的,那就是写一本有关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杀鬼子的小说,第二个想法是再写一本古代大海战方面的小说!真是非常纠结,所以想干脆还是问计于弟兄们好了,我在投票区设定两个选项,大家选择一下吧!帮我拿个主意如何?另外今天鸣谢fadespecter兄弟的打赏!今天更新这么少,还给打赏,真是不好意思呀!)
  第六十七章 纷杂局势
  这些降兵前面说过,其中一部分人就地整编,留下成了大中军留守兵马,负责保护运河一线的安全,保护大批北上的船队的安全,随着他们越来越朝北行进,他们的补给线也越拉越长,等他五月中旬抵达天津卫外的时候,整条大运河补给线已经绵延出了数千里之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支持这么多兵马的军事行动,每天消耗掉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而这些物资除了山西、河南部分走旱路向北运送之外,其中绝大部分都要走水路北运,每天从扬州发出的漕船,几乎都有几百条之多,才能保障前面的军队衣食无忧。
  这样大规模的运输补给,即便是让后世的人想想都会觉得有点头大,更何况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年代呢?所以虽然肖天健这些年来积攒了点私房钱,可是也有点架不住这样折腾。
  而肖天健当初也低估了维护运河沿线的难度,所以前期有点准备不足,以至于四月间运河上的漕船时常遭到溃兵抑或是大股匪盗的洗劫,除了损失不少物资之外,还影响到了一些船民,使得不少船民不敢再驾船北上替大中军运送物资。
  后来肖天健不得不在路上拖延了一些时日,从各地抽调了一批兵马,沿途加强对运河两岸的防御,另外边走边打,还改编了不少明军降兵,令其分块分区清剿辖区内的溃兵流匪,这才使得运河上的行船安全开始得到了保障,减少了被袭击的次数,另外他还调派水师部分兵将,随船队一起行动,护送船队北上,每支船队里面安排一些武装人员押运,另外每条船队里面编入一两条装载了不少轻型火炮的战船,护送船队,这才遏制住了一些湖匪水盗猖獗的劫掠大中军的物资船队。
  可是换来的则是运输成本的剧烈增加,改编的这些降兵,无疑也要消耗相当多的粮食,既然他们已经摇身变成了大中军的一员,肖天健自然是不会再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所以从南方运送上来的粮食物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这些新编的兵马给消耗掉了。
  所以对于肖天健的大中朝来说,刚刚立国,便立即发动一次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对于他们君臣来说,压力之大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