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崇祯聊天群> 第354章 开海禁

第354章 开海禁

  奏章打开,只是一看标题,崇祯皇帝不由得便是眼前一亮。这标题,竟然是《开洋海议》!
  这是什么人竟然有如此眼力,知道要开海禁!崇祯皇帝想着,不由得很是好奇,连忙拉到最下面去看署名,却发现是已经告老还乡的何乔远。
  这个人,崇祯皇帝有印象,知道他字穉孝,福建晋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如今已是七十二岁,这年龄算大了。
  一想起这个人,他又马上想起去年初,何乔远请辞的时候,也曾上过一份奏章,曰《海上小议》。
  只是很遗憾,当时的崇祯皇帝,并不是如今这个由后世灵魂穿越的崇祯皇帝,对于何乔远的那份《海上小议》的奏章,并没有引起重视。
  此时崇祯皇帝想起,或者是灵魂融合的原因,他的记忆甚好,一下便想起了当时那《海上小议》的奏章内容。
  当时何乔远在奏章中提到,大明以前有收海税,但后来海盗猖獗之后,朝廷又因为没有饷银剿灭海盗,以至于走正常途径的商人日益减少。吕宋那边的人见我大明贩运过去的货物日渐减少,就和台湾那边的人做交易,这税钱都被海盗、红夷给赚了去。
  何乔远建议,朝廷要重新收海税,并让郑芝龙清剿海盗。这个人知道海盗巢穴在哪,且又常在海上惯海战之事,有他出面,定能剿灭海盗的。
  不过郑芝龙归降后,朝廷没钱给饷,这剿匪的钱一直是郑芝龙自己掏钱。这种事情不能持续太久,否则要是有一天,郑芝龙的钱耗完了,他怎么办?如果又叛了去的话,这海盗谁来剿灭?以前曾有旨意让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联合剿灭海盗,可最终这个事情,就没有一个省份有动作,原因都是没钱出兵。
  当下的律法,杀人者死!可为什么杀人,如果不查清楚,只是单单用杀人者死来判案的话就有失公允了。何乔远甚至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论点,而后马上又说到海盗的事情。
  他在奏章中说,海盗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其中各种情况的都有,希望朝廷慎重对待。听说李魁奇也想被招安,他建议是接受招安。至少把李魁奇招安后,就能把他掌握住,事后再想怎么处置他都可以。如果不答应的话,就算让郑芝龙去剿灭他,也要耗费钱粮和人命,这种事情不划算的。
  崇祯皇帝回忆到这里,不由得暗叹这何乔远不愧是福建人,对于海事方面,比大明大部分人都要知道得多。他讲得那些都有道理,只是很可惜,原本的崇祯皇帝并没有重视。否则的话,开了海禁收税,也不需要再追加辽饷,搞不定大明朝还能再延续一些年了。
  如此想着,崇祯皇帝心中暗暗感叹了一下,而后有点迫不及待地看起了手中这份《开洋海议》的奏章。
  “窃谓海者闽人之田也。闽地狭窄,又无河道可通舟楫,以贸迁江浙两京间,惟有贩海一路,是其生业……”
  何乔远从福建的实际情况分析开篇,从太祖皇帝禁海开始说起,首先论证了一个观点。就是禁海并没有什么卵用。不管谁谁谁,用了多么严厉的措施来实施禁海的国策,最终的结果却导致海盗横行,民不聊生。
  不过从万历初年开始,朝廷曾经开洋税于漳州海澄县,其时收税共得十三万余金,人民安乐,军饷饶足。当时贩卖南洋的利润很高,海外有银山都自溢,不像大明这样还要凿井之类。言外之意,就是开海禁的好处多多。
  只是后来红夷作梗,劫夺于货,以致盗贼效仿的越来越多。当时地方官府就禀告朝廷,说只有断绝开洋之税,才能让那些当海盗的贼人得不到任何东西。
  于是,又开始了禁海。可这么一来,海盗就开始上岸劫掠了,还是不得安宁。另外,走私的人也多了,禁海只是让朝廷没了收入,仅此而已。
  何乔远接着又详细介绍了所谓的红夷,说红夷本国名加留巴,吕宋本国则佛郎机也。他的这个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南洋层面,并不知道欧洲那边的情况。不过这个认识,对于大明这时代的人来说,已经难能可贵了。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红夷在吕宋那边有强买强卖情况,被我明人所不喜。也因此,多不和红夷贸易。于是,那些红夷就开始抢劫了。何乔远认为,这些红夷的本意其实还是想贸易来获取利益,并不真得是要一开始就抢劫的。现在那些红夷占据了台湾,和海盗合作,收取海贸税收。
  对于台湾这个地方,何乔远就怕朝廷中无人知晓,也做了解释,甚至说明了坐船多久到,让人能有个概念。不过确实也是,在这个时候,大明其实压根就没在意台湾这种岛屿。
  何乔远还介绍了现今海上的基本情况:说据今日吕宋、红夷二夷入我近地而论,此所谓东洋者也。此外,尚有暹逻、柬埔寨、广南、顺化以及日本倭,所谓西洋也。
  他特意介绍了这些地方的特产,比如说暹逻出犀角、象牙、苏木、胡椒,如西留巴,又出西国米、燕窝,他番所无。柬埔寨、广南、顺化亦出苏木、胡椒,日本虽然也海禁,可照样有人走私其特产白银出来。这些贸易现在都是在台湾,而我大明却收不到一分税银,真得很遗憾。
  何乔远甚至在讲述了那么多之后,给出了他的开洋主张:说大贩则给引于吕宋,小贩则令给引于鸡笼、淡水;在红夷者,则给引于台湾,省得奸民接济,使利归于我,则使泉州一海防同知主之。其东洋诸夷及大贩吕宋,则仍给引于漳州,使漳州一海防同知主之。兴贩大通,生活有路,贼盗鲜少,此中国之大利也。
  他在奏章中说,虽然开海确实有风险,出海者十人九败,其得成家者十之一二耳,可人却还是会争趋之。为此,他打了个所有大明人都知道的例子,来证明这个事情其实不用太危言耸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