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执宰大宋> 第174章 赵元帅夤夜忧国事⑷

第174章 赵元帅夤夜忧国事⑷

  第四个疑是:赵光义迫不及待第抢班夺权。
  赵光义即位后等不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种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
  第五疑点是:赵光义心里太有鬼了,不仅逼杀了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
  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剥夺了皇后应该具有的母仪。
  第六个疑点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都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足见“烛光斧影”在太宗门族已经相传甚久。
  以上诸多疑问,在赵鼎城心中雪藏了多年,当时机成熟时他会全盘抛出,为太祖一脉重新夺回失去的皇位厉兵秣马,这就是赵鼎城的城府——不见兔子不撒鹰。
  城府的赵鼎城是不会轻易显露真容的,他相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也相信太祖一脉定会从太宗一脉手中夺回皇权。
  可自古以来都是成者王侯败者贼,赵光义杀害皇帝哥哥后完成了登基,成了王权神授的一号人物,那个大臣胆敢乱言,乱棍打死还算轻饶,重者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在所不辞。
  面对太宗一脉的赫赫威势,太祖一脉只能忍气吞声。
  赵匡胤一根杆棒打天下,开赵家基业几百年,和吴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可当他离世后,子孙们为躲杀身之祸,也只能远离京城。
  赵鼎城的父母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让这个太祖的遗骨在乡间出生的。
  为了重返历史舞台,赵鼎城从平民百姓做起,苦度诗书,谋取功名。和现在的报考公务员如出一辙。
  历朝历代的公务员似乎都很吃香,公务员是一个特殊阶层,手中有诸多权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之,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职业。
  到了二十一世纪,最吃香的职业还是公务员。
  君莫见每年的公务员招考,那简直就是千军万马争抢闯过独木桥,这和宋朝考进士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二十一世纪的公务员招考,存在诸多弊病,这种制度上的缺失,往往被不良领导利用。
  那些手握大权的政府领导,就是利用这些制度上的漏洞,大肆徇私舞弊,为自己和亲戚朋友谋取私利。
  官场潜规则知道吗?就是你给我安排一个子女,我给你解决一个亲戚朋友就业。就像卖莴笋搭两爿蒜那样进行等价交换,不这样做,谁也甭想唠叨好处!
  您不相信是不是,那是你阅历太浅。小子走南闯白经见得多了,身心早已麻木。
  小子知道有个劳动局局长,在2012年还将在农村当农民的一个40多岁的青年曲线招录为吃皇粮的“公务员”。
  这位青年农民的姐夫也就动用手中的权利给局长大人安排几个亲戚子女做政府部门的公务员。
  其运作之自如,操作之熟练,老百姓的子女只能望其项背,却没有伸张的地方。
  二十一世纪和赵鼎城生活的年代如此的雷同,其中自然有他的原因。
  可喜的是赵鼎城那个年代朝廷官员还略微有点社会公德,否则,赵鼎城的绍圣进士也得拜拜。
  做了绍圣进士的赵鼎城自然不会忘记祖辈所受的憋屈,他信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天理,太宗一脉甚嚣尘上一百多年,现在正一步步走下坡路,正是“烛光斧影”遗留下来恶果,而太祖一脉东山再起的机会已经为时不远。
  因之,在西夏屡屡犯境,范正文公等一批老将军相继离世,边关吃紧时,赵鼎城放弃文官,来边关担当武将,其大义凛然的作派,受到徽宗赵佶的热捧。
  在为赵鼎城践行的宴会上,徽宗牵着赵鼎城的手道:“御弟和寡人同祖同宗,有御弟固守西北边境,寡人一百个放心!”
  徽宗口称御弟之言不胫而走,不知内情的文武大臣,都以为赵鼎城就是徽宗的亲弟弟,那个还敢怠慢?
  赵鼎城来到西北边境,受到将士们的热烈欢迎。
  皇帝的弟弟亲来前线,对士气也是一个鼓舞,什么粮草、军需、支度就显得轻而易举。
  宋朝搞的是募兵制,当兵的能及时领到工资,军心就会稳定,战斗力也会提高。
  赵鼎城就是利用这些有利于自己的优势,弄来不少好名声。
  但此时的西夏人还很强盛,边关形势每每吃紧。
  为了抵御西夏人长驱直入,赵鼎城不拘一格降人才,罗天和吴玠就是他选拔的两个人才。
  但前期的罗天太多纨绔,竟然丢掉镇魂关,这让赵鼎城十分被动。这一次如果能重新夺回镇魂关,将是赵鼎城之幸,边关之幸,大宋朝廷之幸。
  对于吴玠,赵鼎城就满意多了,赵鼎城没看错,吴玠是个真正的人才。自从来到他的麾下,功绩卓显。
  赵鼎城已经考虑好了,等吴玠追赶横山步跋子的事情一完结,就在元帅府给他和小女赵玲燕办婚事。
  赵鼎城没有儿子,如果将姑娘嫁给吴玠生下儿子,就让他姓赵,说不准这个吴赵结合的儿子就是以后的皇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