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枭臣> 第567节

第567节

  一旦叫淮东军主力在江州聚集完成,联合池州军渡江而来,他们仅依靠五六万兵马,是根本无法守住从汉津到蕲春这么宽的沿江防线。
  就算要勉强去取鄂东的沿江城池,也只会叫淮东抓住各个击破的机会,逐一将蕲春、黄州、黄陂、汉津、浠水、团风等城攻陷。
  放弃突出于鄂东地区东南的蕲春,甚至放弃临江的黄州、浠水、团凤、巴河等城,往西北插军山、旗山、凤山等方向纵深大踏步的撤出近百里,就能使整个鄂东侧翼的防线脱离淮东水营的攻击范围,防线的宽度也从之前两百五十余里锐减到一百五十里不到。
  防线越短,也说意味着兵力越聚集,防御力越强,防线越难叫淮东军撕破。
  另外,放弃蕲春、黄州,往西北内陆撤退百余里,可以依赖淮山南麓余脉凤山、插军山、旗山等山势连绵、浑然相接的险峻地形可守,可以有效的限制淮东军迂回穿插,而在他们背后,是随州纵深腹地,援军随时通过凤山、插军山、旗山以及汉水等通道过来,没有给淮东军包围孤立的危险。
  ***************
  陈韩三在撤出之前,纵火烧毁蕲春城,不过陈韩三也没有能力将蕲春烧得一木不存、一瓦不存。蕲春城整理之后,还能勉强使用。
  池州军、淮东军在蕲春东西依城驻营,林缚的行辕还在设于蕲春残城里。
  除了林缚、傅青河、高宗庭、宋浮等人在蕲春之外,张佐武、顾浩坐船渡江来,及时从南阳脱身的岳冷秋,也从寿州南下赶来跟林缚会面,仅比张佐武、顾浩他们提前三天与池州军邓愈、岳峙等将会合,此时也在蕲春城里。
  地图悬挂在北面的墙壁上,地图所标绘的是荆襄地区的地理形势,丘山溪流城寨坡林,都不分巨细的标绘出来——岳冷秋熟知军政,也领军作战好些年,当然能明白到淮东为这幅绘出这般精细的地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地图上,奢、罗两家投附北燕后沿淮东西南麓余脉山系所构建的防线,准确无比的标注出来,形成一道遮闭汉水东岸的巨大障碍。
  随着孙季常、钟嵘率部进入,在这条依山川之险构筑、总长约一百六十里的防线上,北燕投入的兵马总数已经高达六万之众。
  南阳也许已经给攻陷了,即使没有给攻陷,也支撑不了几天,如何在北燕主力兵马越过汉水南下之前,撕开这条防线,岳冷秋也深感束手无策。
  淮东军的战力,岳冷秋并不怀疑,但淮东军再强悍,要撕开敌军在鄂东依山川之险构筑的防线,也要需要时间。
  上饶战事,林缚亲率淮东军主力凌厉无比的撕开奢家在上饶的防线,一举鼎定江西的战局,虽说整个上饶战事的高潮期很短,也是十几天时间就将上饶防线撕了稀巴烂,但在此之前,淮东军为此准备了大约有半年时间,差不多将近两百万石的物资送到衢州前线去。
  淮东军的强悍,名将悍卒仅仅是表面,半年时间里两百万石物资的投送能力才是淮东真正强大的地方。
  淮东军在上饶战事期间,虽然只动用了十万战卒,也许岳冷秋治军的能力比不上林缚,也许叫他率十万兵打不穿上饶防线,但是要有两百万石物资堆到前线也足以叫岳冷秋有相当的余地组织起二十万兵马来,用二十万兵马软打硬磨、总能打穿上饶防线。
  只是枢密院为即将到来的荆襄会战,准备很不充分。
  不要说池州军还没有从枞阳惨败里恢复士气,淮东军诸多主力部队,也是从赣州、袁州、抚州匆匆赶来,有大半兵马都还没有来得及渡过江来。
  而为上饶战事,枢密院投入太多的资源,之后为安定江西的局面,非但无所收,还为赈灾救荒、派遣官吏等事,投入近两百万两银子。虽说户部的今年岁入要比去年好许多,但新增的岁入,也叫江西完全消耗掉了。
  还有什么银子投来打荆襄会战?
  要是南阳的残局能拖上一年半载,哪怕是等秋熟过去,江宁的财政情况都要比现在好许多。
  也正是如此,岳冷秋也更能明白北燕为何如此急迫南下。
  淮东控制下的江宁,岁入增涨能力太快了。
  永兴帝弃江宁,使奢家不废一兵一卒就拿下江宁城。虽说后期奢家给打退,但江宁及池、徽等府都受到严重的摧残。
  按照常理来说,江宁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恢复元气;谁能想到仅仅过去一年,户部的岁入就恢复到江宁战事之前的水平。
  如今,户部每个月仅拨给淮东军的军资就高达四十万两银,北燕要是不能在短时间里,使淮东控制的核心地区变得战区,户部拔给淮东军的军资会在两三年间会再度急剧上升。
  淮东军在三年后仅从户部能得到的军资达到每年一千万两银的高度,岳冷秋也不会觉得奇怪。
  在收复赣、闽两郡后,包括广南、湘潭在内,也相继表示臣服,江宁实际控制的丁口新增将近一千万之众,包括之前两浙、江东等地,江宁实际控制的丁口,约在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之间。这个数字,还没有将两川、荆湖包括在内。
  真到这一步,岳冷秋相信南北对峙的局势将会变得有利南方,离林缚离大军北伐也将不远了。
  北燕要想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占领荆襄,从扬子江上游威胁江宁,迫使淮东将大量的资源及兵力投在西线;继续将淮东等地变成战区。
  除崇川五县为林缚的封地外,扬子江北岸的海陵、淮安、维扬、东阳四府,每年向江宁所贡献的赋税,丝毫不弱于太湖沿岸诸府。只要将江淮之前变成战区,江宁的岁入将会因此大幅减少,战争潜力自然也会大幅削幅。
  “岳大人,岳大人……”
  林缚两次轻呼,终叫岳冷秋回过神来。
  “哦……”岳冷秋抬头看向林缚,刚才走神,没有将林缚的话听在耳里,有些失态。
  林缚倒也不怪罪岳冷秋,岳冷秋差点陷在南阳,好不容易赶在南阳给北燕合围之前跑出来,心神不定也在所难免,说道:“敌军在鄂东的防线,由于中间有插军山、旗山等山体为天然障碍,其防御的重心实在两头,一头集中在汉津(今武汉汉口)、黄陂、铁门山一线,一头集中旗山与凤山之间的凤山、九莲河。攻陷铁门山、凤山,就能挥直入随州腹地,进击礼山、柴山,攻陷汉津、黄陂,就能夺下汉水汊口,进击汉水东岸的腹地。要想撕开敌军在鄂东的防线,本院以为,只能放过铁门山之敌,兵分两路进行凤山与汉津、黄陂,岳大人督池州军,以蕲春以根基,向西北进击凤山,而本院则率淮东军主力,进击汉津、黄陂……岳大人以为如何?”
  虽说林缚以枢密使执掌天下军政,但池州军自成体系,兵分两路打敌军鄂东防线的两头,自然是合理可取的。
  堂下邓愈、岳峙等池州军诸将,都是盼望岳冷秋能重归军中的,这时听林缚许岳冷秋重新督掌池州军,自然都是神色振奋。
  岳冷秋心里苦涩,兵分两路打鄂东防线两头,有那么好打吗?
  池州军要进击的凤山、九莲河,是峙守凤山西南麓以及浠水河的要冲之地,陈韩三退守,其部有一万三四千众。按说池州军三万兵马,在兵力上占据优势。
  但是沿浠水河而上,越往北地势越险,到浠水河上游,就要面临崇山峻岭的阻拦,只能从正面进攻依险筑垒的凤山、九莲河两寨。
  凤山、九莲河两寨依山险而筑,两寨两去不过五六里,依为犄角,虽说此时仅陈韩三一万三四千兵马守御,但其背后为随州腹地,援兵可以随时快速的进入凤山。
  随着南阳的陷落,北燕只需要留陈芝虎部牵制淮西就可以,罗献成所部兵马可以迅速通过随州腹地南下,补充到鄂东防线来。
  跟袁州军不同,袁州军有大量的官员、将领是给胁裹投奢,在奢家败出江西之后,这些人是渴望重归江宁的,不仅周诚、韦忠等人公开支持投降,周知正等人更是早早就在暗中投靠淮东,淮东遂能一举击溃袁州军,几乎没有为此付出什么伤亡去。但罗献成所部都是流寇出身,他们这些年来盘踞随州不接受招安,就是对江宁有着极深的戒心。
  这个戒心不是罗献成、钟嵘等少数人,而随州军将领普遍不信任江宁,这时又投附北燕,特别是北燕在荆襄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随州兵马更会坚定的防守鄂东防线。
  此时在凤山、九莲河的守兵只有陈韩三一部,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增到三万、四万,甚至更高;而去凤山不足四十里的铁门山,随州兵马大将钟嵘率万余精兵进取,他们没有多余的兵马去牵制铁门山,池州军拿什么去攻陷凤山?
  当然,岳冷秋不能怪林缚分配不公,淮东军要对付的汉津、黄陂两城相距十数里,此时就已经进驻杨雄、孙季常两部近四万敌兵。
  此时淮东军在蕲春附近集结的兵马不过三万水步军,还不强攻汉津。虽说淮东最终能调集的兵力将高达八万以上的水步军,但同时随着北燕拿下南阳城之后,后期进驻汉津、黄陂进行防守的敌军也会急剧增加。
  就算北燕最终拿出十二到十五万步骑去打荆州,那在鄂东防线最多就能投入十五到十八万兵马。
  虽说北燕在鄂东防线投入的兵力会以奢、罗两家为主,两家兵卒的战力较弱,但他们胜在人多,又依山川之险而守,淮东与池州军在兵力要处于劣弱,在短时间里拿什么去捅穿鄂东防线?拿什么去破坏北燕攻打荆州的计划、解荆州之围?
  而一旦叫北燕先攻下荆州,北燕就能从汉水西岸抽出大量的兵马补入鄂东,不要说捅穿鄂东防线,他们到时候将会被迫转攻为守,守也将守得艰难。
  在岳冷秋看来,眼下唯有寄望胡文穆在荆州能守住!荆襄战事能拖上一年半载,情形就会变得有利于江宁——也许应该说是有利于淮东。有一年半载使江西形势得到较好的恢复,才能更好的支持荆襄这边的拉锯住。
  张佐武、顾浩不管实质上是不是人质的身份,他们在蕲春是代表潭州,自然有资格出席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没想到林缚还是下定决心打荆襄会战。
  张佐武、顾浩之所以在此之前,认为林缚不可能打荆襄会战,主要还是他们的视野窄,看不到荆襄会战将影响到南北对峙的格局,影响到接下来天下战局的主动权会落在南方还是北方;再一个,他们还不能清楚的看到林缚的雄心壮志。
  岳冷秋与林缚打了这些年的交道,有些事情自然要比潭州诸人看得透彻,不过也正是他看得太清楚,才在之前错误的估计了林缚援南阳的决心。
  要是能守住南阳,接下来的形势必然有利于南方,至少在豫章与林缚相见时,岳冷秋并没有怀疑林缚守援南阳的决心。
  接下来形势发展,虽然说明岳冷秋在豫章时判断错林缚守南阳的决心,但他此时犹相信林缚不会轻易放弃荆襄,最差也要会在荆襄地区与北燕拉锯下去,除非林缚心里真的都没有鲸吞天下的雄心。
  一定叫北燕完全占领荆州,控制扬子江上游地区,从上游威胁江宁,整个形势对淮东是极为不利的。
  当然,岳冷秋从南阳逃出来之后,看到林缚如此干脆利落的放弃南阳,信心也没有那么坚定,只要这时看到林缚率前部渡江在蕲春立足,才重新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管怎么说,池州军是没有退路的。
  当然,此时到蕲春的,除了张佐武、顾浩、岳冷秋等人外,副相左承幕以及胡文穆之子胡文长也赶了过来。
  南阳陷落之后,要是没有淮东军主力渡江进入鄂东地区,从汉水东岸牵制南下的北燕兵马主力,仅凭荆湖军自身的力量,是绝对没的信心守住荆州的。
  事实上,南阳的例子在前,荆湖诸人心里也深怕给淮东玩弄了,在没有看到淮东正式渡江,投兵力投到北岸鄂东地区之前,荆湖诸人也不会完全将主力兵马投入荆州进行防守。
  左承幕一方面是代表朝廷过来劳军,一方面左承幕从荆湖制置使出身副相,是荆湖一系在江宁的代表。荆州能不能守住,会不会给淮东借机削弱,关系到左承幕的切身利益,他不能坐视不管。
  荆湖军自然不会轻易放轻荆州,因为一旦放弃荆州退到南岸,仅有江夏半府之地及鄂州府可守,只会像池州军逐步的沦为淮东军的附庸,就会像岳冷秋那般给林缚玩弄于股掌之间差点陷在南阳逃不出命来。
  当然,要是淮东军没有决心渡江北上参战,荆湖军迫于形势,也只能暂时先放弃荆州。
  除了先率虞文澄部渡江北上之外,在拿下蕲春残城之后,林缚就下令江淮各府的物资直接以蕲春为中心进行集结,以实际行动来表明坚决进入鄂东、进击荆襄的决心。
  林缚也唯有如此,才能叫荆湖诸人放下心理包袱,集中力量守住荆州;同时也下令湘潭诸府将相援的物资以及兵马通过水路直接前往荆州。
  第99章 虚实
  (今天两章加起来有一万字,给点红票吧!)
  在林缚下榻的精舍里,宋佳正坐在林缚的膝上,将一幅地图徐徐打开,回头望林缚,媚然一笑,说道:“文庄公要是看到这幅地图,指不定会吐血三升!”
  林缚搂着怀里香暖佳人,见她肌肤如羊脂玉琢一般,如鸦秀发在灯下仿佛闪着水光的飞瀑,笑道:“此计也甚险,然而为能早日结束战事,还神州一个朗朗乾坤,有时候不得不冒些险……”搂着宋佳的身子,感觉香暖妙人传来动人的丰腴之感,还不得不静下心来,就着地图推演接下来战局的发展。
  虽说圈套已经设下,但能不能消灭敌军更多的有生力量,还要看能不能把握最良的时机。
  相比较在议事明堂里向岳冷秋、左承幕所展示的地图,在这幅展开仅有半张长案大小的地图上,还清晰的标绘出淮山栈道的路线。
  为保证修筑淮山栈道一事不会事前泄漏出去,去年入夏之后,以联寨结保的名义,从庐州西部、磨潭溪上游山区强制迁出来的山民将近三万人。
  唯过看过这幅地图,才能明白林缚真正的意图。
  “左相过来了!”这时候已长成秀丽少女的入江氏进来禀道,看到宋佳坐在林缚的怀里,雪腻的脸蛋浮起一抹羞红,好像是她坐在林缚怀埯似的。
  “哦,快请左相进来。”林缚站起身来,整理衣衫,叫宋佳在一旁伺立,迎接左承幕进来。
  左承幕此来蕲春,明面是代表朝廷劳军,实际上还是担忧淮东会坑荆湖——有南阳先例在前,胡文穆与左承幕都担心林缚有可能会接着坑荆湖一把。
  左承幕走进来,也没有林缚身侧伺立的美姬娇妾,作揖道:“崇国公漏夜相召,所为何事?”
  左承幕位于副相,与枢密使同阶,不过林缚身为国公,左承幕倒要先行致礼。
  “左相客气,”林缚笑道,“我手里偶得一幅佳图,想请左相一起品鉴……”
  左承幕瞥见铺在长案上的地图,但左右仅林缚与两位佳人,不仅不见岳冷秋在场,也不见淮东的傅青河、高宗庭、宋浮等人在场,林缚找自己,怎么可能是议论军事?
  左承幕眼里的疑惑,林缚自然看在眼里,延手请他对案而坐。
  左承幕曾任荆湖制置使,他无意割据地方、自立为王,永兴初年,永兴帝在江宁登基,继承大统,他就放弃地方上的权势,入朝为相,他那时还是希望能够中兴帝室的。
  左承幕初时与陈西言配合默契,也使得江淮形势也大为好转,待到永兴帝刚愎自用,不听群臣相劝,坚持用谢朝忠出兵徽南,终致徽州、江宁一路溃败,陈西言在江宁收复之后精力耗尽而逝,左承幕便也心灰意冷。
  再回江宁之后,淮东独掌江宁朝政,虽说左承幕没有什么作为,但比程余谦等人,还是能够秉直言事,虽说他不能够得到淮东的信任,也没有投靠淮东的意思,但与永兴帝及太后一系官员之间,也是日益疏远,无意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然,左承幕在荆湖的影响力,是旁人无法替代的,包括胡文穆等一系列荆湖文武官员,很多人都是左承幕一手提拔起来的。
  林缚曾考虑过让左承幕回荆湖去分胡文穆的权势,奈何左承幕不为权势所动,倒是硬骨头的一把,哪怕在江宁给架空,无所事事,也不回荆湖搅乱局势。
  在人品上,左承幕要比岳冷秋值得肯定、值得信任。
  长案上的这幅地图,林缚不会给岳冷秋看,也没有必要给岳冷秋看,但他不能给左承幕看。
  整个计谋的关键,是不是要绝对叫燕胡及奢、罗意识不到淮东栈道的存在,还有一个就要胡文穆能守住荆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