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宋燕王> 第715章 对耗国力

第715章 对耗国力

  多年无战事,驻军垦荒,百姓休养,大宋民间积蓄了不少粮食,而府库也开始有余粮。
  北方的西金和东金遭受白灾闹饥荒,都向汴京购粮,汴京没有拒绝。
  现在是积蓄国力的时候,盟约还在生效,拒绝卖粮不合时宜,对汴京也无好处,当然在对方困难时期,汴京也不会做一个单纯的好人,便把粮价稍稍提高了三成。
  通过这场交易,汴京又赚了一笔钱,购进了几千匹马。
  随着汴京渡过了迁都前几年的难关,府库开始有余粮,户部和内库开始有金钱结余,朝堂上有人开始重提收复关中、河东,收复真定府、河间府。
  手里有了几个钱的皇帝赵昚也热切起来,几次召杨丛义等人议论兵事,问何时可以北伐,收复北方故土。
  一开始,杨丛义不说话,点名之后,便答时机尚不成熟,匆忙北伐于大宋不利,至少还得五年时间准备,如若不然,必败无疑!
  几次议事之后,赵昚便不再问杨丛义意见,再后来也不再召见。
  杨丛义在朝堂上成了摆设,他不主动言事,赵昚也不主动问他,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冷。
  善于察言观色的文臣言官不等提醒,马上会意,纷纷上书弹劾杨丛义。
  弹劾理由从杨府日常生活铺张浪费,不遵从皇帝提倡的节俭之风这等小事,到杨丛义与边关统兵守将互动频繁、与地方帅司私交甚密等事关天下稳定的大事,捕风捉影,不尽不实。
  面对诸多弹劾,杨丛义没有自辩,除了宰相史浩,更是无人替他说哪怕是一句话。
  原本还想留在朝中参与天下大局,好为日后北伐再做准备,眼见满朝文武和赵昚的态度,杨丛义无话可说。
  隔日,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以旧疾复发,需要离京去山中休养为由,请辞枢密院副使之职。
  赵昚没有驳回,只是让内侍传话,不得远离汴京,并传话道,离京时会派皇家禁卫护送随行,沿途保护他的安危。
  五月二十六日,皇帝赵昚下诏,御史中丞周振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同一天,杨丛义携家眷在五十名皇宫宿卫军护送下离开汴京,一路南下。
  六月初十行至许州,遇城不入,也无州府官员出城迎候。
  六月二十八日,杨丛义一行路过汝州叶县,城内停留两日,未见当地官员。
  七月十九日,一行人在禁卫护送下到达邓州,同样未见任何官员,也没多做停留,次日便继续朝西南方向而去。
  五日之后,一行人入均州。
  七月二十九日,杨丛义等人到达武当县。
  在城内停留五日,置办了些香火物资,杨丛义一行人便徒步向武当山进发,寻找二十多年前曾在太湖县大牢救过他性命的老道长。
  武当山内观祠不少,但要找到那老道长所在的观祠并不容易,况且他当年也并未说他所在的观祠叫什么,此时在深山之中,又如何寻找?
  好在那老道长的道号,杨丛义还能想起来。
  于是进山之后,每入一个观祠山门,添了香火,便向其中的道人打听观祠中是否有一个道号为清木的道人。
  一连大半个月,走过四五个观祠,也没找到清木道人,更是连听都没听过。
  八月二十七日,杨丛义一行人来到南岩之后,在此小住三天。
  南岩,相传唐朝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此修炼,千百年来香火鼎盛,同在此处修炼者多达三百余人。
  由于此处人多,杨丛义终于从一个老道长口中得知清木道长修炼之地,五龙观。
  离开南岩之后,杨丛义一行人翻山越岭,向西而去,直往五龙观。
  两天之后,他们终于赶到五龙观。
  “五龙观”三字悬在简陋的山门之上,两根立柱,一个匾额,也不久远。
  一行人进了山门,只见大片废墟之上有十几间新建的房屋,年头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样子,远远比不了南岩。
  从道观规模看,此地香火不旺,修炼的道人估计也不会有多少。
  进了院中许久,才见有一十多岁的小道童出现在道观中。
  那道童显然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同时进山上香,见到杨丛义等人,顿时有些紧张,怯生生上前道:“施主是来上香吗?在那儿。”
  道童说完抬手指了指旁边一间不大的屋子,而他的眼睛却始终盯在杨丛义等人身上。
  “是,我们是来上香,也想找一个老道长。”杨丛义看着小道童,微微笑道。
  听到这个回答,道童微微松了一口气,而后回道:“施主要找哪个师父?”
  “多年之前,我跟清木道长有一段缘,多方打听,听说道长在五龙观修炼,特来求见。”杨丛义虔诚回答。
  “清木师祖?”道童凝神一想,回道:“他不在观里。”
  “不在观里,那在哪里?”杨丛义眉头微蹙。
  “不知道,已经好几年没见过清木师祖了。”道童恭声回道。
  “五龙观里怎么看不到其他道长?”小道童所知有限,问他不如问其他道人,杨丛义转念一想,便不再向道童追问清木老道长。
  “师父和师兄们都在地里干活。”道童回道。
  得此回答,杨丛义便不再多问。
  在山中修炼的观祠道人自给自足,一般都是要种地养活自己的,当然香火特别旺盛,就有大量施主供奉,另外要是有朝廷封赐的田地,观祠可以租给附近百姓耕种,向观祠交租即可,凭借田租地租,道观也能养活自己。
  当然,道观大部分在深山之中,多处在偏僻之地,并不像寺庙多在闹市或大城周边,所以绝大部分道观香火并不旺盛,道人想要安心修炼,每天就必须花时间种地种田,同时这也是修炼的一部分。
  五龙观处于一片废墟之中,一路走来,也不见其他香客,这里的道人想要存活,就不得不花时间种地种田。
  杨丛义让道童自去忙去,他们在观中走走,再上香。
  道童行礼后,很快离开。
  孟芸娘等人看着眼前的道观,叹息不已。
  这五龙观是太寒酸了,进入武当山以来就没遇到过比五龙观更破的道观了,完全就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也不知道以前此地是什么所在,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破碎瓦砾。
  “夫君,你在太湖县遇到的老道长真是五龙观里的?”孟芸娘不太相信,这么残破寒酸的道观,怎么会有那种修为高深的道长。
  “应该不会有错。至于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太好说。你们看,这道观原本应该占地广阔,只是被毁坏了,这些新建的房屋也就二三十年而已。”杨丛义与她们慢慢走了一圈,发现五龙观废墟占地面积很广,从废墟可见,之前的规模有多么宏大。
  “大山里能发生什么变故,不会是走水了吧。这些房屋都是木头的,稍不注意就烧了。”孟芸娘说着望了一眼上香的木屋。
  顾清尘一直没有说话,她自幼随师父在山中修炼,师父死后她找到临安,便跟了杨丛义,这些年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她便又开始清修。
  自从进入武当山以来,每看到一个道观,她都倍感亲切,似乎这里才是她该来的地方。
  然而,她是杨丛义的夫人,是一家之主,还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再次出家来山里安心修炼是不可能的。
  况且她也知道,夫君这次来山里,恐怕也待不了太久,不然皇帝也不会派人形影不离的跟在他们左右。
  所以她能做的就是多给一些香火钱,特别是那些较小的道观,多给一些香火钱,也许道人们就能活的稍稍轻松一些。
  在观内转了一圈后,众人先后去上了香,而后便在香堂等待道长回观,打探清木道长的消息。
  小半个时辰后,三个道人回到观中。
  他们径直来到香堂,行礼过后,其中年纪较大的道长问道:“敢问施主怎么称呼,找清木师伯何事?”
  “我姓杨,不瞒道长,二十多年前我在太湖县落难,有幸得清木道长援手,方才逃过一劫,留得性命。当日有诺言,日后必来山门焚香道谢,无奈当时匆忙,只听道长说在武当山修炼,不知具体所在,此后又一直奔忙,拖不得身,直到今时今日,方才找到清木道长清修福地。这次来拜山,就是想见清木道长一面,顺便向他请教一些事情。”杨丛义很快道明来意。
  “原来是这样。不过杨施主来的不巧,清木师伯一个月前下山云游了,此时不在观内,也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问明来意,为首的道长随即回复。
  “那还真是不巧,我也是一个月前才到的武当。”杨丛义叹息道:“若这次不能相见,恐怕今生再见无缘了。清木道长云游,一般多久回山?”
  “短则三五个月,长的时候三两年,最长的也有五六年,云游在外,说不准的。”道长回道。
  “左右无事,我们能在山上等清道长回山吗?”杨丛义忽问。
  道长一听此话,颇为为难,细想片刻还是回道:“杨施主还请见谅,五龙观地方并不宽敞,三五个香客留宿一晚尚可,杨施主人多,又有女眷随行,恐怕不好在在此留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