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宋燕王> 第712章 谁都没亏

第712章 谁都没亏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各州府考院前挤满了等待入场的考生,高矮胖瘦,长弱老幼,不一而足。
  人群中年纪大的,已经是须发皆白,年纪小的,仅仅只是十多岁的孩童。
  不论长幼,但所有考生脸上,无一例外的都是激动热切的神情,恨不得马上冲进考院大门。
  他们几十年才等来的一次科举,这绝对是一次翻身的良机,人人都不愿意错过这次机会,今年错过了,再等下次就不知道是何时。
  申时一刻,考院前一声钟响,守卫禁军打开考院大门,官吏宣布考生进场。
  州试终于开始了!
  激动的考生带着笔墨,列队通过简单检查,走进考院大门。
  待数百考生全部入院后,又等到申时三刻,官吏一声令下,考院值守禁军关闭大门。
  考院内,考生分区按编号落座后,便各自开始滴水研磨。
  与此同时,州府主官一声令下,场内吏员开始分发试题和答卷。
  而后,州府主官便亲赴各个考区宣布考场规矩。
  申时四刻一到,考院内钟声一响,州试开始。
  各州府州试题目基本都是州府主官自己所出,极少数是让州府之中学问较高的官吏代为出题,但不论是谁出题,理论上在考试之前都是保密的。
  但由于这次州试礼部只给各州府五个推荐名额,所以考题难度不宜太简单,当然也不能太难,能主掌州府的人都是脑袋灵活的人,只要想认真选拔,出的考题就能选出前五名来。
  州试从申时四刻开始,至酉时四刻结束,一份试题,整整五个时辰。
  州试原本不止一天,不止一科,考虑到北方文教偏废日久,各州府又多年未组织州试,缺乏经验,所以礼部下达的州试要求便没有那么严格、繁琐,反正省试是要严筛一遍的。
  州试结束五天后,州府公布本次州试前五名名次。
  就在各州州试张榜当天,之前从汴京赶赴各州负责督查州试的禁军小队出现在州府主官面前。
  他们向当地知州或知府出示了礼部和枢密院共同签发的调阅令,要将州试前五名考生的答卷调往汴京留存,同时还要考生当面核对笔迹,并在考卷上留下考生左右两手大拇指指印。
  看着禁军小队突然出示的调阅令,有些知州、知府略有疑问,有些直接吩咐属下官员马上遵照执行,有些则犹犹豫豫,还有些甚至质疑禁军的身份和调阅令的真实性,一幕幕几乎同时在数百州府发生。
  为防州府不配合,调阅令上有约定,限时三日,三日内调不出答卷,或核对不了考生信息,取消该考生省试资格,该州名额也不再增补,至于对省试名额不足的各州如何处罚,科举结束之后,朝廷自会公布。
  此次礼部主导下发调阅令,便是防止由于匆忙举办科举,州试、省试不能有效管控,让心术不正之人钻了空子,折了朝廷的颜面。
  这次举办科举,皇帝赵昚极为重视,因为这是迁都以来第一次举行科举,也是中断近四十年后,汴京开科举,所以特令宰相史浩亲自主持此事。
  科考舞弊,历来都很难根除,更不用说在几十年没有科举,又疏于管理的江北。
  史浩在跟赵昚表达了州试、省试极有可能存在舞弊的可能性,按目前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情况又难以管控的现实之后,赵昚想起了杨丛义跟他提过的情报网和秘谍,于是便提议史浩去问问杨丛义的建议,看他有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史浩带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了一趟枢密院,向杨丛义说明来意。
  原本杨丛义直接回复没有办法,但在史浩说明是皇帝建议他来求个办法,让他如论如何帮个忙之后,杨丛义这才好好考虑,并跟史浩一起研究探讨了州试、省试考生人选的问题。
  最终他们商讨出了一个还算行的通的办法,在呈报皇帝同意之后,派遣大宋最为特殊的精武军代替吏员,携带调阅令分赴江北各州各府。
  之所以选定精武军,首先因为它是一支组建超过七年的骑兵部队,且战功卓著。
  其次是因为精武军全军,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识图识字,拿着地图绝对不会跑错路。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原因,精武军的纪律绝对严明。
  这支精武军当初是跟杨丛义一起从大名府赶到兴仁府的,听说了这支精武军的功勋事迹后,就被赵昚收为天子禁军,随后在杨丛义的提议下,就一直驻守在兴仁府和汴京之间的兰阳县,拱卫京师。
  常驻兰阳县后,精武军的规模也从原先的五千人,每年慢慢扩增到如今的八千人。
  为执行这次州试督查任务,精武军整整调拨了五千余人,但他们没有赶去汴京听令,而是主持此次科举的宰相史浩带着调阅令亲自到了兰阳县精武军驻地,而杨丛义为避嫌,没有离京同行。
  此次州试督查任务要点,先有史浩详细向精武军统制讲明,而后由精武军将官、校官依次向下传达,直至接受任务的每一名普通士兵,最后史浩随即挑选士兵进行考查,确保执行任务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任务内容和要点。
  史浩留下调阅令后,便离开了精武军驻地,哪一队禁军去往何处他并不知道,也不必参与,根据精武军统制的说法,临离开前,所有禁军,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人会去哪里,因为最终执行任务的时候,数百张调阅令随机分发。
  该怎么做,调阅令上写的清清楚楚。
  而眼前的禁军小队,又代表着皇帝和朝廷的威严。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知州、知府们都没有选择,也没有拒绝的权力。
  交出州试前五名考生考卷,找来五名考生当场留下笔迹,并在考卷和笔迹上留下双手大拇指指印,随后考生脱掉鞋袜,由督查禁军亲自为每位考生测量身高,并记录下体貌特征,再有考生与禁军小队长共同签名按上大拇指指印。
  此过程走完,考生资料收集完毕,督查便算结束。
  各个禁军小队拿到完整考生资料的当天,便各催快马,向兰阳县精武军驻地赶去。
  各州府推荐参加省试的考生资料要一直保留在精武军驻地,直到省试结束,阅卷完毕,才会来将考生资料调走。
  科举是举国大事,事关天下学子民心,又是汴京四十年来首次开科举,朝廷不得不慎之又慎。
  八月开始,各地学子陆续赶赴汴京,为省试做准备。
  由于有不少江南学子赴汴京,请求参加本次科举,而他们又没有籍贯所在地官府的推荐文书,于是礼部便向江南传递消息,汴京将于八月中旬,专门针对江南学子举办一场州试,州试通过之后,将有资格参加省试。
  八月十七,中秋节刚过,礼部便在考院为江南学子举行了一场州试,参与人数多达百人。
  五日之后州试结果公布,前三十名考生获得汴京省试资格。
  州试榜上有名者在汴京住下,等待省试,无名者多数打道回府,返回江南,当然也有些考生留在汴京,就是想第一时间知道汴京科举考试的重点和难度,好为下次科举提前准备。
  不论是江南还是江北,从未到过汴京的考生、学子,几乎都对汴京充满了好奇,这是故都也是新都,闲来无事,三五成群,总能在城内找到谈资和乐趣。
  到了九月,汴京城内的学子、考生越来越多。
  据礼部预估,已经远远超过获得参加省试资格的总数,这就表明,江北的学子对此次科举十分关心,即使不能参加省试,也要来感受一下科举之年的氛围,向往文教之心与江南相比也不弱。
  学子们对科举的热情,足以说明他们对汴京朝廷的信心,特别是还有数百江南学子不远千里北上,这些都极大的鼓舞了皇帝赵昚。
  于是在省试尚未开始之前,史浩等人正为省试忙碌之时,赵昚还专门召见礼部主要官员商议筹建汴京太学之事,不过最终被史浩以时机尚不成熟为由,委婉驳回。
  赵昚拥有超越大宋数代前任皇帝的雄心壮志,所以他不光要得普通百姓之心,更要得天下学子士子之心,因为他们才是汴京朝廷的未来,今日有学子支持汴京,他日就有更多心向汴京的官吏,江南终究是要事实上统一,归于同一个皇帝。
  九月十五,省试如期在礼部贡院举行,当天卯时三刻开始查验核对考生身份,礼部考院外,人头涌动,拥挤不堪,幸好礼部早有预料,调集了一支禁军维持现场秩序。
  申时三刻,考生入场结束,贡院大门关闭,铁锁封门。
  申时四刻,一声钟响,省试正式开始。
  此次汴京省试不因仓促和准备不足而比临安简化流程、降低难度,整个省试跟临安一样,锁院之后,所有考生每天考一场,连考三场.
  所以省试比之前的州试难度成倍增加,考试科目和内容也增加不少,考试时间也更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