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帝国风云> 第46章 联军

第46章 联军

  冯承乾埋头于新式战舰的时候,大清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受甲午战争战败影响,大清皇帝任用维新派人士,开始推行变法,遭到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扑,最终以失败告终。不管是同情、还是出于别的目的,英法等国协助维新派人士逃离大清。随后,大清皇帝被皇太后软禁于宫中。如果不是列强反对,大清皇太后早已废黜皇帝。
  这一系列事件,在冯承乾看来并没什么好奇怪的。
  甲午战争战败,成为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不变法就灭亡的压力下,尚有一丝志向的大清皇帝想有所作为,只是根基浅薄,根本无法与以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抗衡,变法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那么乐观了。
  最初,冯承乾并没重视大清发生的事情。不管怎么说,这是大清的内政,而且他身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无力干预。
  到了一**九年,随着局势恶化,冯承乾认识到,就算无能为力,也不能无所作为。
  导致事件恶化的,正是号称“拳民”的义和团进京闹事,大清皇太后又欲借义和团之力排外,导致列强在大清的旅客、传教士、教民遭到荼毒。显然,事态已经超过了冯承乾的影响范围。
  冯承乾从德皇那得知消息的时候,英国已经出面,向法国、俄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发出外交照会,要求共同出面阻止事态恶化,必要的时候出兵大清。
  碍于身份,冯承乾保持了沉默。
  他不可能在德皇面前反对出兵,因为帝国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别的不说,帝国远东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就差点死在拳民手里,而跟随他活动的几个传教士都没有那么幸运,没有一个回到青岛。
  只是,冯承乾也没有表示支持。
  至于理由,那再简单不过了。这次是英国主动出面,打赢了,自然是英国得分,增强了英国在大清的影响力。如果打输了,英国大可把责任推卸到其他国家身上,向参与军事行动的国家施加压力。
  冯承乾只提出了一个原则,即不要当排头兵,先让英国强出头。
  当然,冯承乾没有多做解释,因为他不可能告诉德皇,八国联军将出师不利,大清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所幸的是,德皇极为信任冯承乾,也知道冯承乾极有战略眼光,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出兵大清的问题上,列强之间也有不少的矛盾,比如谁来指挥,以及各个国家派遣多少军队。
  在一**九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列强出兵,大清就会求和。
  显然,没有人正视这场战争的难度。
  争论持续到一九零零年初,才订下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前往北京,负责保护在京旅客,以及寻求保护的大清国民。
  当时,西摩尔手下只有两千军人,而且多是从战舰上调来的水兵。
  显然,各国政府都严重低估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难度,更加严重低估了大清国民积累了数十年的怨愤。
  六月中旬,西摩尔率领的联军在廊坊被围。
  收到消息后,冯承乾立即赶往波茨坦皇宫,向德皇提出,是时候出面,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打头阵了。
  联军在廊坊战败,极大的刺激了列强。
  至少,再也没人低估这次军事行动的难度。
  六月底,英国首先提出增兵,俄国随即附议,决定出兵十七万进军满洲,法国等列强也纷纷同意增兵。
  只是,在联军司令人选上,腓特烈三世推荐的帝国参谋长瓦德西元帅没有得到认可。
  冯承乾获得的消息是:英国出兵五千、法国出兵三千、俄国出兵三千五,美国出兵两千,日本出兵八千,在大沽登陆之后,首先解救被围的西摩尔,然后向北京进发,通过攻占北京迫使大清求和。
  增兵之后,战况有所好转,只是仍然不够理想。
  主要是,增援部队到八月才到达,而此时已是盛夏,联军官兵疲惫不堪,作战行动变得非常艰难。
  八月中旬,冯承乾再次向德皇提出建议,提议由瓦德西元帅担任联军司令。
  做为回报,在瓦德西元帅出任联军司令之后,帝国将从山东抽调两千陆战队,并且派遣远东舰队前往大沽。
  因为前线作战不力,所以其他国家没再反对。
  八月十四日,瓦德西元帅正式成为联军司令。而这个时候,瓦德西正在日夜兼程的赶往远东。
  可以说,冯承乾把握时机的能力非常强。
  瓦德西成为联军司令的第三天,联军就攻入了北京城,占领了紫禁城,而大清皇太后系统皇帝与皇亲逃离北京。
  显然,就算没有瓦德西,联军依然能攻入北京城。
  九月上旬,瓦德西到达大清,此时联军总兵力已经增至十万,不但攻占了京津,还攻占了保定、正定与山海关,一路联军还攻入了山西境内。与此同时,沙皇兑现承诺,出兵十七万进军满洲。
  虽然在部分战场上,联军遭受了失败,比如法德联军在进军山西的时候被击败,被迫停止前进,但是在总体战场上,大清已经战败。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如何打下去,而是如何让大清在停战条约签署之前付出最大的代价。
  显然,联军没有能力占领大清。
  事实上,别说占领大清,就算是占领北京,也让联军有苦难言,巨额的军费支出已经使几个国家谋生了退意。
  拖到十月初,法国率先向列强提交了备忘录。
  经过两个月的外交磋商,瓦德西元帅在十二月初,以联军司令身份,正式向大清提出了《议和大纲》。二十天之后,大清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被迫全盘接受。随后比利时、荷兰与西班牙也加入进来。
  战争结束后,谈判持续了大半年。
  直到一九零一年下半年,大清才与联军正式签署《辛丑条约》。
  这份条约有什么意义?
  虽然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有所出入,比如最终赔款不是四点六亿两白银,而是五点二亿两,但这仍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一份不平等条约,而且这份条约也为腐朽的大清王朝敲响了丧钟。
  最大的获益者不是联军的发起者,而是沙皇俄国。
  在联军攻打京津的时候,沙俄出兵近二十万,从南北两路进击,在数个月内攻占了满洲地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冯承乾看来,这算不上坏事,因为沙俄占领满洲地区,并不在联军的计划之内,而且极大的伤害了日本的利益。要知道,日本愿意出兵,而且最为积极,就是希望通过这场战争夺取满洲地区。结果是,在沙俄占领满洲已为既成事实的情况下,英法等国没有为日本争取利益,而是默认了既成事实。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内阁再次垮台,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俄与仇俄情绪。
  在绝大部分日本人看来,日本出兵出力,满洲应该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从某种意义上讲,联军出兵大清是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满洲地区而开战的导火索,日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战争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即澳大利亚正式独立,组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
  这场战争,也暴露出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比如在占领京津之后,英俄两国就差点因为修建京津铁路岔路与俄国开战。在占领期间,英国、以及英联邦军队还多次因为军纪问题与其他国家的军队发生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澳大利亚联邦军队在维持军纪的时候,差点与法军拼刺刀。
  显然,联军只是一群利聚之众。
  共同利益消失之后,自然会四散而去。
  在冯承乾看来,这绝对不是小事。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被迫与列强开战,那么利用列强的矛盾来瓦解敌人,也许是击败列强的有效办法。
  更大的机会,还在大清。
  联军入侵,让很多大清的有志之士认识到,一个连京城都守不住的皇朝,根本不可能使民族振兴。
  一九零一年底,冯承乾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通过克虏伯等在大清开办了工厂的帝国企业,让十名由他亲自挑选的劳工代表回国务工。当然,务工只是公开的说法,冯承乾给这十个人安排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即在回到大清之后,积极联络有志之士,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行动。
  随后,冯承乾给里希特霍芬男爵写了一封信,让他提供协助。
  等冯承乾做完这些事,已经是一九零二年了。
  这一年,英国皇家海军正式拨款建造“无畏”号战列舰,而持续了三年之久的布尔战争也将宣告结束。
  受冯承乾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布尔战争中表现得极为克制。
  虽然这么做,等于疏远了荷兰,但是降低了英国的戒心,缓解了英德矛盾,为帝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时间。
  只是,需要冯承乾关注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已经对帝国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还有正在走向低弥的各国经济。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战的阴云正在聚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